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互联网 > 聚焦 >

“专车”or“黑车”?中国式专车的阵痛

2015-03-18 17:14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
分享到:

       
        跨入新年,围绕专车服务上演了一出大戏,针对近期一些打车软件提供的“专车”服务,交通运输部表示,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出租车公司的垄断以及城市中出租车供不应求而导致的“打车难”、“拒载”、“随意拼车”和“服务态度不好”等恶劣现象的横行,各类打车软件应运而生。 
        起初,这类打车软件接入的是出租车,解决了出租车“空载率高”和乘客“打车难”的问题,软件对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双向补贴”迅速吸引用户,且增加了用户粘度。
        但到了后期,专车平台更多的接入了各类私家车,这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私家车安全无保证,不打计时器,车主的职业素养无法保证,车主与乘客有了纠纷也无处解决等。新事物的迅速崛起必然面临各种不规范带来的各方隐患。而打车软件在中国的产生并非特例。且打车软件平台受到如此大的争议和政府部门的敌视也不是先例。
         在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出租车行业都是特许经营,运营证(出租车牌照)成为准入门槛。发放牌照的协会或者监管部门,以及拿到牌照的出租车司机,对于专车进入市场抢生意自然是反感甚至敌视的。
        所以当Uber这家打车软件鼻祖公司把出租车以外的租赁公司旗下汽车和个人私家车引入到打车市场时也引发了出租车司机的抗议,在部分地区甚至被监管当局封杀。
        简单看下Uber在全球部分市场被封杀的案例:2014年12月初,因一名印度女乘客使用Uber时遭到Uber司机强奸,印度首都新德里决定禁止Uber在该地区运营。不久,因为诉讼和牌照问题,Uber在西班牙、泰国遭封杀。在Uber的老家美国,迈阿密、奥兰多、奥斯汀和弗吉尼亚等城市和地区的Uber服务是违法的。
        由此不难看出,专车服务在全球各地都有强大市场需求,也确实存在因为触犯出租车利益集团利益而被封杀的风险,交通运输部正式表态之前的中国式专车也正处于这种危险的境地。
        好在这一次监管当局顺应市场需求,肯定了滴滴专车们对打车市场的积极作用,避免了中国式创新夭折在襁褓中。滴滴专车们发明的“四方协议”模式既符合监管部门规定,又保障了乘客的出行安全,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肯定。
        一个新事物从小到大,必将经历磨难,但经此“一役”,专车服务在全社会的普及度只会越来越高,也会有越来越多经历过打车难的市民尝试使用滴滴专车等专车服务。相信中国的滴滴专车们在经历阵痛后会迎来属于中国式共享经济的春天。
关键字: 专车 黑车 出租车 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