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互联网 > 聚焦 >

成立影业公司 豆瓣能否走出商业化困境?

2016-08-30 13:49      责任编辑:华昊阳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成立影业公司 豆瓣能否走出商业化困境?

  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本热潮让一直慢热的豆瓣也按捺不住了。近日,豆瓣网创始人兼CEO杨勃表示,经过半年多的试水,豆瓣阅读将成立影业公司,正式进军电影领域。近年来,豆瓣的商业化步伐一直非常缓慢。那么成立影业公司后,豆瓣能走出商业化困境吗?

豆瓣的商业化困境

  杨勃于2005年创立豆瓣,至今已有11个年头。在杨勃的定位里,豆瓣是一个发现兴趣的地方。成立之初,豆瓣主要聚焦书籍、电影和音乐领域,用户可以在豆瓣找到许多冷僻的书籍、电影和音乐,而且会发现和认识同样喜欢这些东西的人。这样,豆瓣就聚集了一批有着独特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小众用户,豆瓣也被打上小众和文艺的标签。

  11年来,豆瓣以慢公司著称,无论是在用户拓展还是在商业化上,步伐一直很缓慢。豆瓣并不是没有想过离钱更近一些,从起初上线广告系统,到豆瓣阅读、豆瓣FM、豆瓣东西和豆瓣市集,再到现在的豆瓣影业,豆瓣已经在分拆子公司以尝试商业化,并进一步将触角伸到了电商领域。

  但豆瓣的商业化之路一直不被外界看好。一方面是因为豆瓣以小众兴趣和小众人群起家,浓厚的文艺气息与商业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另一方面成立11年的豆瓣只融资了三轮,上一次融资还是在5年前,累计融资金额仅为6000多万美元,豆瓣在人员和资金等方面存在短板。

  豆瓣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品牌广告,这是同类网站采取的惯用手段,不过豆瓣在品牌广告上有着诸多瓶颈。在广告商的选择上,豆瓣标准较高。由于自身的文艺用户和品牌形象,豆瓣要求广告商与自己的定位相匹配,这就过滤掉了一大批广告主。

  另外,在广告形式上,豆瓣很少采用弹窗和浮层等对用户体验损害过大的广告形式,在广告位置、内容和交互等层面都做到了与网站自身体验相融合。这样虽然保证了用户体验,但在设计、人力和时间成本上投入较大,一定程度上摊薄了广告收益。

  豆瓣的另一收入来源是电商。豆瓣成立之初,第一笔收入是图书导购获得的电商网站的分成,后来上线在线购票服务,再到后来的豆瓣东西和豆瓣市集,豆瓣一步步向电商领域渗透。

  不过由于兴趣分类的产品逻辑,虽然豆瓣拥有2亿活跃用户,但在具体的细分领域却没有较大的用户基础。图书的电商分成有限,购票服务也早已经卖掉,豆瓣东西和豆瓣市集不温不火,电商收入在豆瓣的营收版图里仍未规模化。

成立影业公司

  豆瓣阅读将成立影业公司,正式进军电影领域。据悉,豆瓣影业的思路是从豆瓣阅读的原创IP入手,希望从豆瓣阅读的小说出发,引入编剧和制片方等创作者,一起完成从小说到影视改编的过程。在成立影业公司后,豆瓣还会参与电影的投资和开发等环节。豆瓣阅读号称拥有两万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独家作品,影视改编栏目也已经有数百家影视公司加入。

  截至七月底,豆瓣阅读有十部小说售出了影视改编权。不过以百万价格售给新丽影业的科幻小说《追逐太阳的男人》为例,其在豆瓣阅读的评分为9分,但仅有4万人阅读。售出影视改编权的十部小说中,阅读量最高的也仅为6万多。

  另外,小说要改编成一个成熟的电影故事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整理主线支线情节、梳理人物、撰写场景和剧本等。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转化成电影故事,豆瓣要从相对小众的原创作品中挑选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题材。

  更为重要的是,豆瓣在人员和资本等层面存在明显的短板。豆瓣目前拥有两三百名员工,豆瓣阅读只有30多名员工,人员不足。11年来,豆瓣累计融资金额仅为6000多万美元。这与淘票票和微影时代等玩家动辄数亿元的融资额相比,显然相形见绌。影视领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豆瓣能投入的资金有限。所以,行业研究人员指出,豆瓣要突破商业化困境仍然比较困难。

  新思界为您提供《2015-2018年中国互联网+影视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策略深度分析与研究报告
关键字: 商业化 豆瓣 影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