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互联网 > 聚焦 >

“互联网+”农业 开阔行业新天地

2017-08-07 10:45      责任编辑:张伟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互联网+”农业  开阔行业新天地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来为人们提供便利。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既因为是最古老的产业,也因为是“靠天吃饭”基于季节性生产规律的产业,农业与一日千里、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比较,其变化一直都处于蜗速状态,尚未形成快速的技术与行业匹配。可以说,农业是“互联网+”的广阔新天地。
 
       互联网+农业之所以在近年开始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主要原因至少有三。
 
     一、农业在中国有特殊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还是国家自立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互联网+农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据估计,通过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现代化,可带来万亿级以上的市场空间,吸引力难以抗拒。 

     三、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近几年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互联网产品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农业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开始变得有利可图,可行性水到渠成。特别是智能设备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得古老的农业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与IT企业务农相对应,大型传统农业企业也纷纷“触网”。大北农布局互联网项目,针对养殖户和经销商推出猪管网、智农网、农信网及智农通的“三网一通”生态体系,积极拓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农业衍生业务;新希望依靠产业链数据优势拓展小额贷款的农业金融服务,还成立新公司专门负责推动养殖业和食品业的互联网式发展;芭田股份以并购的方式介入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探索基于数据分析的新型农业衍生业务商业模式。与IT企业试探性涉农相比较,因担心互联网企业“狼性侵袭”而激发的危机感,使传统大型农业企业的“触网”显得更为迫切和全方位,涉及的环节涵盖种植、养殖、农业金融、农业电商、农业大数据等各个方面。
 
       从餐桌端回溯,新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业产出需要实现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向“强调安全、满足品味”转型。农产品安全事关健康大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有更高的质量要求,有更多的个性化品类需求。因此,需要从餐桌到田间的可回溯机制来确保农产品安全,需要基于用户需求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当然也需要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系统、管理模式及支撑体系。
 
       想象一下,当农田里的各种耕种指标信息都能传到云端供你调用查询,只要你愿意,可随时看到田间的作业情况,也可随时追溯摆上餐桌的任何农产品的产地;当智能冰箱等智能家居产品以及戴在身上的各种可穿戴设备能够精确估计你的营养需求与口味偏好,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你的农副产品需求并自动传输到田间生产管理系统,田间终端根据土壤、气候等环境情况按需求自动安排生产计划,再通过系统化的物流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按订单配送到户;当农业生产能够根据过去的数据,推算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计划,并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过程。我们说,这种类似工业制造4.0的新型农业,已经会“思考”了,已经具有“智慧”的意味。现实中,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新思界行业分析师认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是基于三大产业下的发展,发展前景依旧广阔。

  了解更多智慧农业详情,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年智慧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
关键字: 智慧农业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