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北京等地交通部门对各种专车服务进行重点治理,关于“专车”和“黑车”的讨论即成为又一个热点话题。近日对25829名网友做了抽样调查,其中使用过“专车”或类似服务的用户为11568人,乘坐过“黑车”的用户更高达80%。
在互联网服务商进入到专车市场后,各种打车软件红极一时,近日,各类打车软件“专车”业务“高大上”的服务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受到人们的追捧。
为何专车服务这么火?
用户:用专车看中的是服务
在超过25000名调查对象中,有80%的用户经常或偶尔使用黑车出行。在同样的这组用户样本中,使用过专车或类似服务的用户占比约45%。后台数据显示,此轮广泛性调查覆盖了从沿海到内地的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地区的用户占比从3%到10%不等。
考虑到问卷主要来自于网络,因此对于互联网服务的认知度结论或许存在偏高情况,但也可以反映“网络一代”用户的真实想法。
调查显示,在使用过专车服务的11000多名用户中,“叫车更快”、“服务更好”两项关系服务质量的因素最被大家看重。而提升用户出行品质的“专车档次更高”排名第三。由此可见,服务到位是专车的生存基本,也是用户选择的初衷。
在同一组调查中,还有27.6%的用户认为专车是“叫不到普通出租车后的第二选择”。这一数据对我们理解专车市场同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体现了当下出租车市场的覆盖不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专车服务在初期得以生长的重要原因。
在出租车“拒载”、“随意拼车”、“服务态度不好”横行的情况下,专车的及时,干净,超好的服务态度明显满足了市民们的需求,让出行更加舒心方面,虽然价格稍高,但打车软件经常会有各种补贴,而且服务“高大上”,也让市民觉得性价比超高。
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存在着无计价器、不能及时开发票、价格高昂等弊端。而且服务好并不代表安全,因为运营车辆和私家车的年检的频率是不同的,私家车做运营尚有一系列潜在的安全风险是我们触摸不到的,不要误认为有白手套笑脸服务就一定是安全的。另外,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乘客在遇到事故或纠纷时,自身的合法权益难以获得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使用专车服务,还需谨慎。
市场:根源在于“车不够”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城市常驻人口增长明显,特别在大型城市。然而,关系到人们自定义出行的出租车数量,却并未能跟上城市的发展速度。
2014年,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布数据,北京出租车总数为6.6万辆,十年来几乎无增长。但在过去十年里,北京城市人口净增近700万人,达到2190万——平均每332人一台出租车。尤其在上下班等高峰期,打车更是难上加难。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城市。在车辆增长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出租车空驶率高、更多在核心城区“扫街”等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远郊地区的打车难问题。
以传统“授权经营”模式为基础的出租车市场,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开放与充分竞争,行业垄断现象导致了大众的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为了填补这种需求的空缺,“黑车”的产生似乎是一种必然,专车服务必然要冲击出租车市场,逼迫其对自身内部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
“存在即是合理的”。既然专车服务这么火,必定是顺应市场需求而存在的,只是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各方面还存在隐患,如何使其合理化,则需要开放市场,让“黑车”见光,只有将其合理化,并制定适合的政策法规进行约束,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约束其发展。这样才能规范打车市场,也能真正做到对市民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