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舞台上,“生旦净末丑”皆可于此亮相。今年春节数亿元的网络红包“大战”中,无以计数的网民,不亦乐乎地参与其中。网络红包成了春节主要娱乐方式。日前,微信公布了猴年春节期间(除夕到初五)的红包整体数据,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相较于羊年春节6天收发32.7亿次,增长近10倍。
2014年,微信红包首次让传统的红包移动起来,当年即有500万人参与红包活动,到2016年参与人数已达5.16亿,几乎覆盖了全国四分之三的网民。今年春节,微信又推出了红包照片,除夕当天共有2900万张红包照片发出,红包照片互动总次数超过1.92亿次。
从指尖新年俗到互动新潮流,微信红包在猴年春节不仅参与人数及互动次数都创下新高。在地域上,微信红包也将影响力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乃至更下级城市用户渗透。数据显示,最喜欢发红包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和浙江紧随其后,最喜欢发红包的前三个城市是北京、深圳和广州。在发红包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中,三四线城市数接近一半。
在参与人群的年龄分布上,微信红包也覆盖了更多年龄层次的用户。90后是发红包主力,共发送25.88亿次。猴年春节,不少爷爷奶奶辈也注册了微信账号,绑定银行卡,参与到红包狂欢中,60后发送红包超1.66亿次,60前发送红包达0.96亿次。
不仅仅是微信红包很火,2016年支付宝成为央视春晚的独家互动平台,其公布的数据显示,除夕夜支付宝“咻一咻”互动平台的总参与次数达到了3245亿次,是2015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
截至2月8日中午12时,百度钱包福袋被开次数达112亿次,其中现金达3亿元;拍福互动累计收到9200万张福字和笑脸;用户通过手机百度喊百度钱包福袋的语音互动次数累计达3.2亿次。
除了互联网巨头BAT外,其他企业、媒体公众号今年也加入到“红包大战”之中。有的电商平台还推出了保险、理财类非现金红包,派发消费券、代金券等非现金网络红包的方式。
显然,春节发红包已经成为流行趋势。可小小的红包,为何会让互联网巨头们挥金如土呢?
互联网产品研究人士总结,共享经济时代,红包不仅意味着促销,更是社交和共享。红包大战既是营销之战,也是用户之战,更是移动支付之战。
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企业派发红包是一种营销模式,但还是很乐意抢。原因在于网络红包不仅具有沟通作用,还在于给用户带来强烈参与感,让人感觉到了游戏的趣味性。对企业来讲,发红包能够起到推广品牌、提升形象的作用。
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红包可以培育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目前,红包的作用主要是扩大移动支付场景,建立起用户在移动端支付场景的使用习惯。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发给用户的红包,无形中也就成为用户习惯移动支付的推手。
对于移动支付而言,红包是个很小的应用场景,而互联网公司斥巨资慷慨发红包,其野心不止于支付领域,而是瞄准构筑在支付体系之上的O2O大平台。如微信钱包,如今已开通话费充值、理财、打车、彩票等多种业务。可见,移动支付已是一站式场景平台,新的生活方式。
可以看出,小小的红包,虽然有其娱乐、交际、喜庆的一面,但是更大程度上是互联网企业家布局互联网金融的野心。随着互联网金融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熟悉、接纳,互联网金融将在深度和广度上改变人们的消费、投资、理财习惯。
新思界为您提供关于
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