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机电装备 > 聚焦 >

我国机器人产业现低端化隐忧 整合已初现端倪

2016-06-18 15:40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我国机器人产业现低端化隐忧 整合已初现端倪
 
        据知情人透露,《国家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和《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已经成文并即将发布。而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中国机器人产业近些年发展迅猛,去年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占我国市场份额首次突破30%。

        然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 ,甚至“玩具化”的发展趋势,有投资过剩的隐忧。《白皮书》显示,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主要是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超过800家,但是,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我国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即便龙头企业的规模也不大,营业收入同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对比相去甚远,难以支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把机器人产业看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而投资者认为其中有利可图,觊觎补贴和资金支持,两方面的推波助澜共同导致产业过热,另一方面,创新力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此前表示,过去两年里,各地出台的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有77项,对一个不到千亿的行业,大家却有这么大的热情,这实际上反映出这个行业的浮夸成分。

        同时,电机、驱动、高精度的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这块大约占到成本的60%~70%。核心技术空心化,核心部件依靠进口,再加上高端市场的边缘化,是目前我国传统机器人的三大短板。

        此外,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瓶颈,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并不完善,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

        为解决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困境,今年4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率先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以及突破高精密减速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

        6月16日,在工信部的指导下,由十家中国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在沈阳正式成立,旨在整合政府、产业与金融资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品牌。

        我国机器人行业整合也已初现端倪。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公司总经理王杰高日前表示:“将积极寻求对公司两大核心业务具有协同效应,有业绩支撑的优秀公司的进行收购兼并。” 机器人TOP10也提出,支持TOP10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产业规模。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我国机器人产品同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概念性产品较多、产业化产品少。推进产业标准化以及核心技术的进步,将是解决机器人产业低端化的重点。我国企业应该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新思界为您提供关于《2015-2017年中国智能机器人行业全面市场调研及投资分析报告》相关内容!
关键字: 机器人 集中度 低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