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机电装备 > 聚焦 >

“一带一路”政策红利下 中国中车为何仍业绩下滑?

2017-07-17 15:58      责任编辑:霍媛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一带一路”政策红利下  中国中车为何仍业绩下滑?

  中国中车自合并组建后成为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在业务上大肆扩张,并且“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使轨道交通行业享受巨大的政策红利,中国中车也成为这波政策红利的主要享受者,近几年海外业务快速扩大。
 
  中国中车曾公开表示,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后,公司境外资产、境外员工数量均显著增长。境外资产从2013年的30亿元递增到2016年的306亿元,境外员工总数从2013年的509人跃升至2016年的4808人。与此同时,中国中车还在境外大量开设子公司。截至2017年4月,公司在全球设立了75家境外子公司,加上尚处于筹建汇总的项目,公司现共有13家境外研发中心。这75家境外子公司中,有50家在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成立。
 
  新思界行业分析师表示,随着中国中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其海外版图确实在快速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也让中国中车受到了更多关注,极大地助力了公司的出口业务。然而,中国中车的营业收入却并未如预期的一样保持持续增长。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下滑5%与4%。公司2017年以来的业绩数据较之去年下滑更为明显,一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同比减少16%与42%。
 
“一带一路”政策红利下  中国中车为何仍业绩下滑?
数据来源:中国中车,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的传导下,铁路装备业务需求大幅下滑,特别是机车业务断崖式下滑、货车业务处于低谷,这给中国中车的经营带来较大的压力,国内盈收萎缩。此外,一直被中国中车视为新的增长动力的海外业务也在2016年的遭遇挫折。2015年,中国中车海外营业收入为265亿元,2016年已下降至190亿元。而且总的来看,海外营业额在其总营收中占的盘子并不大,仅为8%。
 
  事实上,对于中国中车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其产能过剩问题。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轨道交通行业细分市场深度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中车轨道交通部分板块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面临产业结构性调整。因产业关联度、产业基础、技术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因素,给公司的产业结构转换带来诸多的困难与风险,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营收。
 
  对于中国中车一直抱有较大希望的海外业务似乎也不是很乐观。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错综复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增加。中国中车“国际化”战略推进的同时也将加大外市场中的市场和运营风险。
 
  新思界产业研究人员表示,中国中车在目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自身的产能减负工作,根据目前的市场特征,调整现有的产能结构。首先应该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轨道交通业务板块改革方案,按照不同板块不同策略原则,通过业务重组、压缩产能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逐步形成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格局,持续优化轨道交通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公司利益最大化。
 
  此外,对于海外业务,中国中车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战略机遇,以轨道交通装备业务为重点并带动相关产业,全力进军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快实现由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由“走出去”向“走进去”、由本土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变。深度推进“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维护”四本模式,扩大海外业务规模,快速、有序、精准推进中车国际化,实现国际化中车。
 
 
关键字: 中国中车 轨道交通装备 海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