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机电装备 > 聚焦 >

智能制造国产高端装备缺席 国产企业仍需努力

2017-07-21 09:17      责任编辑:相宇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智能制造国产高端装备缺席 国产企业仍需努力

  我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与系统受制于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不足、支撑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政策支持不够等,成为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智能化改造”已成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潮流。但遗憾的是,不少企业投入巨资引入的智能生产线大多数从国外进口,国产装备参与度不高。专家呼吁,制造业转型升级莫成“洋装备”盛宴。
 
  智能制造,国产高端装备缺席
 
  苏州盛虹一条智能生产线上,汇集了大量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的自动化设备。我国消费了全球数控机床的一半,但80%以上的高端数控机床从欧美日韩进口。“这是德国巴马格的,工业机器人是ABB的,自动贴标打印设备来自意大利,那边的设备有日本的、美国的……”在苏州盛虹集团全资子公司国望高科的数字化车间,看不到一个工作人员,投料、卷绕丝饼、码放、装箱、封箱、贴标打印等自动化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然而,盛虹集团巨资引入的智能生产线绝大多数来自国外。
 
  盛虹高度自动化的无人车间,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工信部的统计显示,2015年,工信部确定了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一年来,它们的平均生产效率提高了38%,能源利用率提升了9.5%,研制周期比过去缩短了35%。2016年,工信部又启动了63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目前,这109个项目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思界产业研究分析师认为,伴随着智能制造试点的推进,但国产装备的短板也逐渐显露。以机器人行业为例,目前,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60%以上份额。其中,技术复杂的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公司市场份额约为 90%;作业难度大、国际应用最广泛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占84%;高端应用集中的汽车行业,国外机器人市场份额更是超过90%。
 
  2010年,武汉美的月产空调50万台,员工1万多人;如今,月产55万台,员工只有3000人。近年来,武汉美的开始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并实施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去年,全球智能化率最高的空调外机生产线在美的武汉工厂投产。在这条130米的生产线上,设有46台国外品牌库卡和安川的机器人,每隔18秒,便有一台空调外机下线。智能制造使企业人均效率每年提升20%,产品质量也大幅提升,良品率达到99%以上。
 
  高端数控机床同样是国外品牌的天下。我国消费了全球数控机床的一半,但80%以上的高端数控机床从欧美日韩进口。2016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进口额近30亿美元,平均单价高达23万美元/台。
 
  研发设备和软件更是“洋品牌”的天下
 
  吉利以前曾经采购过国产的震动试验台架,但精度和可靠性不佳。新落成的研发中心,几乎全部采用了进口装备。今年5月落成的吉利研发中心,几乎全部采用了进口装备——最高时速270公里的75寸声学转毂来自德国马哈,声学实验室平板吸音材料来自德国朗德,电磁兼容实验室材料来自日本理研,底盘开发设备来自英国K&C。而最核心的、耗资5亿元建设的动力总成试验中心,19套发动机性能台架,全部来自奥地利AVL公司;其它73套试验台架,核心零部件也全部进口。
 
  62亿元的规划投资,已经完成投资50多亿元,除去少量的厂房、配套投资,大头都花在了试验验证设备上,而进口设备更是占了90%以上。吉利以前曾经采购过国产的震动试验台架,但精度和可靠性与进口设备差距太大。如果最初的数据采集错了,整个研发流程中就会一错再错。
 
  尤其是在设计软件、试验验证软件、生产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看不见”的领域,更已成为西门子、博世、IBM、SAP、甲骨文、罗克韦尔等跨国公司的天下。苏州盛虹今年将投入2000万元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生产、物流、销售、管理融为一体,而软件提供商主要是德国SAP公司。
 
  虽然目前国产智能制造设备短板仍然严重,但是永远不会缺席智能制造。国家目前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政策来扶持我国的相关企业发展,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相信国产化的智能制造设备在将来一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占领世界市场的一片舞台。
 
  新思界为您提供《2017-2021年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关键字: 智能制造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