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机电装备 > 聚焦 >

中国机床发展历程的经验与教训

2017-07-29 17:10      责任编辑:相宇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中国机床发展历程的经验与教训

  我国机床工业的飞速发展始于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作生产各类数控机床。同时,通过在各大国际机床展上参展,在技术上广泛交流合作,这些举措使得中国机床工业的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改革开放后,整个机床工业加强了对广大用户和国外机床工业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特别是中国机床协会于1989年开始举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以及媒体越来越多的对国内机床市场进行分析,促进了我国机床行业对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需求的了解。
 
  此外,在掌握机床设计、制造、使用技术方面,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合作生产各类数控机床,不断进行仿创结合,诞生了一批如五轴联动控制加工中心、各种环保机床、大型、重型、高精度机床产品,使得全行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尽管机床有着其作为共性技术的特点,在布局、结构、传动、控制等方面有共同点,通过互相学习,仿创结合能快速发展,然而一些高精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是仿制不出来的,只有依靠人才培养、加强科研,突破瓶颈,才能实现自主创新。
 
  但是,新思界产业研究分析师认为,在中国机床这几十年发展的发展历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一、对整体现状、市场需求缺乏深入分析,缺乏全局和重点发展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对机床拥有量的现状、市场需求缺乏全面、正确的统计数字和分析,许多统计分析未能与重点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紧密配合。这不符合整体机床工业的客观发展规律。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的《2017-2021年机床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指出,我国在1980年机床拥有量为283万台,其中粗加工车床构成比为43%,精加工磨床占10%,工艺落后的原因就在于粗加工机床多而精加工机床少。30年后的2008年,中国机床工业约有5382家企业,机床拥有量约700万台,(美国约240万台、日本约140万台),粗加工机床仍占40%以上,精加工机床少于10%;与国外由高效自动化机床和数控机床组成的精加工机床占比20%~30%相比,我国的精加工机床构成比依然十分落后。
 
  二、缺乏人才、科研力量薄弱,未能掌握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然而行业在人才培养、科研投入上仍表现出严重不足。生产制造都浮于表面,如建国初期的七大综合机床研究所,现已沦为一般性生产企业,失去了“参谋、攻坚、组织、服务”四大作用,已经发挥不出研发实力。由于研发环节薄弱,面临许多关键技术瓶颈,大量高精产品依赖进口。目前,我国航天、汽车工业的先进数控机床70%依赖进口。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三、主机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刀具之间发展不协调,缺乏紧密配合。
 
  在改革开放30年中,数控机床的产量、消费量发展很快,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从产品结构上看,大部分为低、中档产品,高精机床才刚刚起步,关键技术以及核心配套件长期依赖进口。
 
  究其原因,一是对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刀具的发展,缺乏周密规划,与主机发展脱节。二是长期仿制国外产品,并没有吃透其核心技术。产品质量不过硬,基础不牢固,高档产品更难以发展创新。三是严重缺乏技术专家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在产品的精度上、质量上、可靠性上,技术不过硬,配套不过关。
 
  六十载光阴,说短不短。美国机床工业以不到60年时间超过当时居首位的英国;德国机床工业以不到60年的时间又赶超了美国;日本同样以不到60年时间,在机床工业实力和数控机床技术上,进入世界三大强国之一。
 
  同样也是60年,中国培育出了一个机床大国,然而,由“大”走“强”却任重道远。“机床工业强,则国强”,这已被世界科技、经济、竞争力历史发展所充分证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先进机床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因此,要深刻认清发展规律,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性、战略性地位,科学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扎扎实实地推进机床工业的发展。

关键字: 机床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