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机电装备 > 聚焦 >

快原子轰击(FAB)优缺点明显 被替代风险较大

2023-12-04 16:04      责任编辑:周圆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快原子轰击(FAB)优缺点明显 被替代风险较大

  快原子轰击(FAB),利用中性原子轰击样品使其电离,是一种软电离技术。快原子轰击作为离子源应用在质谱仪中,由于无需气化直接电离,适用于强极性、不易气化、热稳定性差的样品分析领域。
 
  快原子轰击的工作原理是,样品溶解在溶剂中,涂覆在金属表面,电子轰击惰性气体,产生气体离子,经聚焦加速后形成高能离子束,离子束携带的电荷先被中和掉,成为高速运动的中性原子束,再高速前进撞击样品,发生离子-分子反应,从而使样品离子化。
 
  快原子轰击所采用的溶剂一般是甘油(丙三醇),也可采用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二甲基亚砜(DMSO)等;采用的形成中性原子的惰性气体一般是氩气(Ar),也可采用氙气(Xe)、氦气(He)等。
 
  快原子轰击是在电轰击电离(EI)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电轰击电离工作时,样品先气化,灯丝发射电子,聚焦加速后形成高速高能电子束,直接冲击样品分子使其电离,是一种硬电离技术。由于能量过大,电轰击电离的离子化过程剧烈,会产生大量碎片离子,难以获得分子量信息,且无法应用在低挥发性、低热稳定性样品分析领域。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快原子轰击(FAB)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快原子轰击是一种软电离技术,可获得样品分子量信息,且样品无需气化,适用于强极性、难以气化、热不稳定化合物分析,具有离子化能力强的优点。但快原子轰击同样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碎片离子少,质谱图重现性较差;灵敏度有限;工作流量较低;采用甘油等作为溶剂,易出现管路堵塞、分析干扰、仪器污染等问题。
 
  快原子轰击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开发问世,是质谱仪常见离子源之一。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可以分析无机物、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等,特别是在多肽、蛋白质、寡糖、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分析方面具有很强实用性,能够提供分子量、分子结构信息,广泛应用在生物学、医学、药学、农学、化学等领域。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预计2023年,全球质谱仪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2023-2028年将继续以7.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此背景下,离子源市场空间不断增大。在软电离技术中,快原子轰击问世较早,优缺点明显,自电喷雾电离(ESI)被开发问世之后,快原子轰击存在较大被替代风险。
 
关键字: 离子源 快原子轰击 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