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是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具有食性杂、扩散快、适应性和繁殖力强、清除难度大等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物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福寿螺防治需求迫切。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近年来,福寿螺呈现加快扩散蔓延势头,入侵范围逐渐从长江干流以南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北地区,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云南等地区。
福寿螺对水稻、茭白、菱角、空心菜、芡实、莲藕、紫云英等作物有较大危害,尤其是水稻,在部分地区,福寿螺已成为水稻生产面临的最大威胁。此外通过捕食、竞争等方式,福寿螺还影响了本土螺类(如中华圆田螺)和其它水生生物的生存。
福寿螺防治意义重大,目前全国多个地区均进行了福寿螺防治工作。福寿螺防治技术与方法主要分为农业防治(如旋耕、漫灌灭卵、晒田等)、物理防治(如人工捕杀、拦网拦截等)、生物防治(如放鸭取食、养鱼捕食)、化学防治(如使用化学药剂)四种。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29年中国福寿螺防治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福寿螺防治效率较低,相比之下,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更为高效,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目前化学防治是农业生产上最常用、最有效的福寿螺防治方法,具有防控成本低、使用简便、防治效率高等优势。
福寿螺化学防治所用灭螺药剂分为杀螺胺类、四聚乙醛类、杀螺胺乙醇胺盐类、氰氨化钙类等,其中四聚乙醛、杀螺胺是最常见的灭螺药剂。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取得四聚乙醛、杀螺胺证件,包括广东农密、江苏艾津、山东绿邦、青岛润农、山东凯利农、重庆丰化等。
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和高校开始研发新型福寿螺防治产品,如植物源杀螺药剂、诱食剂、灭螺机器人等。湖北大学与武汉国科格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30%茶皂素水剂(主要成分为茶皂素)是国内首个在水稻福寿螺上获得登记的生物农药,为福寿螺绿色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福寿螺对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福寿螺防治需求迫切。2025年全国农技中心印发《农田福寿螺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将为福寿螺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我国杀螺药剂布局企业众多,但目前市场上杀螺药剂以化学农药为主,仍缺乏低毒、低残留的植物源专用药剂。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