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加速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然而国内动力电池配套商在产品及技术水平上远远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国际巨头电池生产商抢占先机,布局中国市场。
近日,韩国电池生产商LG化学已同长城汽车签署协议,将为后者供应超过20万套电池。这些电池将被配套到长城自2017年起批量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车型上。未来还会有更过的中国合作伙伴。本土动力电池制造商竞争失利,外企纷纷抢占中国锂电池市场。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正在快速上升。今年1-4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44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4月份新能源汽车生产9060辆,同比增长1.5倍。市场研究机构IHS Technology预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今年销量将达11万辆左右,2020年增至65.5万余辆。来自国际市场的电池巨头已经抢先布局在这个巨大的市场。
目前,国内整车除了比亚迪拥有自己的电池厂以外,大多以采购的方式解决电池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由于规模小,电池的问题尚未暴露,但随着去年新能源汽车开始大幅增长之后,动力电池行业逐渐显露各种问题。产能不足及电池大规模生产的质量问题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国内动力电池制造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下,而用于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在质量上有极其高的要求。出于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整车厂的目光正逐渐地转移到技术更好、可靠先进且成本更低的国外企业身上。
实际上,尽管在国内有近2000家动力电池生产商,但能够进入整车厂供应链的只有比亚迪、力神、国轩、万向、比克等少数几家,而能够进入国际整车或者合资企业新能源车企供应链的则几乎没有。随着LG化学、三星SDI、SK、波士顿等国际电池巨头在中国大规模量产,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必然会受到较大冲击。
新思界分析师在对动力电池的产业链研究过程中发现,上游材料环节协作的缺失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上游供应商之前互不往来,闭门造车,下游也不合作互动,技术进步很难。在三元材料时代,要尽快建立供应链之间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深度协作,才能尽快突破动力电池领域面临的性能瓶颈。外国企业产品的进入可以倒逼国内电池企业加速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