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新能源 > 聚焦 >

沼气产业转型升级 分布式多联产是大势所趋

2016-01-21 18:14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沼气产业转型升级 分布式多联产是大势所趋
 
        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农村地区用能问题,我国开始扶植沼气发展。1979年,国务院批复《关于当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报告》,其中明确沼气发展以“社员自办为主,国家集体扶持为辅”。结合工程规模和产气量以及具体用途,小型户用沼气成为当时的主力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以迅速推广。然而30余年过去了,面对当前雾霾围城、气候变化等种种利好新能源发展的环境压力,沼气产业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

        “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年供气220亿立方米,全国沼气用户达到5000万户,年产气量达190亿立方米。然而数据显示,截止至2015年4月,全国沼气用户约为4300万户,农村沼气年生产量约为160亿立方米,预计2015年沼气发展与国家新能源发展“十二五”目标尚有差距。

        30年前,中国的农村大多以户为生产单位,发展小型户用沼气是正确的选择。然而近年来,小规模户用沼气的问题不断显现。产气率低、没有专人维护、质量参差不齐,使用不当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家庭户维持沼气运行的能力明显降低。同时,农业生产日益规模化,小型户用沼气问题愈加突出。此外,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偏低、产气量不稳定且运行成本增加,导致沼气使用率下降,这也成为影响户用沼气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户用沼气已经难以稳定维系,规模化成必然趋势,然而超大规模项目的原料收集能力和市场需求空间非常有限,大中型沼气工程动力不足,在原料供应、生产的连续性以及原料的存储上都存在制约因素,在政策层面,政策稳定性、延续性也比较差。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沼气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大中型规模工程越来越多地被企业运用,分布式、多联产成为大势所趋。以河南濮阳为例,以村为单位的中型沼气项目依托当地的种植、养殖业,在全村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沼气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都很好。同样,在企业主导的沼气项目中,权衡合理的生产和消纳半径,建设适度规模的工程也收效显著。

        立足产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则将目光放在了沼气产业链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上,贯彻多联产的生产理念。液化空气集团在新能源发展的沼气项目中,就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的深耕,例如依托于沼气提纯,通过后续的燃气并网、车用燃气、液化生物甲烷以及可再生氢气生产等领域延展产业链条。

        更多市场分析请关注新思界产业!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