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能源局节能与科技装备司牵头编制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已于2016年2月29号正式发布。该“指导意见”作为国家对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明晰了未来国家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路线和思路及中远期重点任务。作为能源的最后一公里,储能成为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
中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每年耗能大致为折合40亿吨标煤。巨大的能源消耗一方面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由于我国能源中煤炭的比重达65%左右,也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包括节能提效、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热和交通电气化、增加核电、水电、燃气等的比例。
同时,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迅速发展,弃风和弃光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产生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远离负荷中心,并且输电通道不足。解决这个问题中短期需要通过储能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当地消纳,中长期要通过增加输电通道和经济可行的储能实现电能的空间和时间移动。
因此,储能技术成为实现节能提效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但由于难以准确预测其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不难理解,人们对储能在节能提效方面的认知却尚显不足。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 2016年全球及中国储能产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储能技术是指在电力系统中增加电能存储环节,使电力实时平衡的“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和”。储能技术一般分为热储能和电储能,未来应用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是电储能。电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如铅酸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三大类。
在发电环节,储能技术与传统发电技术相配合,能提升清洁能源的并网率;在输配环节,储能技术可以用在变电站上,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在消费环节,不论是“电表前”还是“电表后”,储能技术都大有可为。
储能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我国前期技术投入不足、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储能技术的发展相较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进入互联网时代,储能在能源互联网中有多个应用场景:可再生能源智能化利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智慧城镇、智能楼宇、电动汽车等。也在本次指导意见中重点强调。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随着能源互联网发展,储能技术将引发能源金融、能源服务等灵活的方式进入能源市场,激活能源环境。储能环节,作为能源操作系统的核心控制内容,是系统智能化的主要调节环节,其发展方向、商业模式将在能源互联网中发挥关键作用。
随着储能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码,信息技术的推动,储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正在逐渐融合,同时,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可再生能源、特高压、配网等基础设施行业也将赢得发展。
更多
新能源发展分析请关注新思界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