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作为未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具前瞻性技术,已在新能源并网、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家庭储能系统、无电地区供电工程乃至未来能源安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可再生能源以及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中,储能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据了解,2015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应用市场,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万辆,同比增长4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超过了160亿瓦时,再加上330万辆电动自行车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2015年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超过了320亿元。
此外,我国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电力正在逐步改善传统的电网结构,2015年我国光伏累积安装量43GW,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必须要有可靠的储能技术作为支撑和缓冲。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6年全球及中国储能产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如果按照目前我国光伏和风能发电装机比例配比储能设备,在不考虑成本因素下,预计2020年我国储能市场需求空间将达到千亿元规模。
尽管发展前景广阔,但储能产业也面临诸如发展较缓、成本较高、政策补贴不到位等不利于因素,阻碍其发展。
扶持政策不完善是客观问题
新能源的发展周期一般比较长,在发展初期,通常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给予扶持,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电动汽车的发展都是如此。作为能源革命的“最后一公里”,储能产业亦是如此。
近两年来,国外已开始摒弃对单一新能源形式的补贴政策,转而将针对光伏、风电的补贴向扶持储能倾斜。德国、日本均出台了针对“+储能”的能源补贴政策。可以说,政策支持和商务模式创新对储能技术及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中国高度重视储能产业发展,在《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确立了储能为9个重点创新领域之一,大容量储能为20个重点创新方向之一。但由于没有颁布产业界期望的储能产业扶持政策,储能产业始终不温不火。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政策支持的目的应该是体现储能在能源系统中的价值,即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各环节中储能所体现出的价值。在政策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当下,储能产业专项政策也有望出台,如对储能投资(包括储能研究)给予直接补贴或税收抵免,也可以由政策性银行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等,以迎接储能产业即将到来的爆发式发展期。
核心技术是主要瓶颈
从技术角度来看,关键材料、制造工艺和能量转化效率是各种储能技术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规模化应用中还要进一步解决稳定、可靠、耐久性问题,一些重大技术瓶颈还需要持之以恒地解决。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在这一阶段,企业应该立足技术提升,降低成本,保障产品质量,练好“内功”。并且有目的地进行应用推广,即通过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典型性项目实施,不仅达到技术验证与提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验证储能价值、体现收益,探索政策支持方式,探索商业模式,最终形成可推广的技术、商业、政策模式。
经济性是发展难点
现阶段,建设成本过高、经济回报性差成为限制新型化学储能进一步发展推广的重要因素。对于国内化学储能行业,市场需求乏力,限制了装备制造业的工艺改进和技术革新,化学储能产品的原地踏步导致投资成本高居不下,与“零回报”一同构成项目投资者必须跨越却又难以跨越的鸿沟,反过来冻结着市场需求。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储能技术投资过高、投资价值短时间内难以完全体现等问题都制约着产业发展。并且,电力行业对储能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导致产品规模生产前周期长,而储能产品的方案设计成熟度、可靠性又与一定的规模化直接相关。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储能产业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