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以及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支撑。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城市公交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切入的突破口,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环保效益,还能够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但显然新能源公交车现在面临着推广难题,市场发展情况并不理想。
数据显示,日前,深圳、北京、上海、济南、郑州等城市发展较快快,已有5万多辆新能源公交车。但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5年12月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北京市新能源公交车更新任务仅完成7.8%,充电桩也仅建成4个。截至2015年末,北京市完成新能源公交车推广数量为194辆,仅建设充电桩4个,剩余充电桩建设正在规划中。
这和之前的规划相差甚远。根据《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2015年工作措施》,2015年,北京市应更新2500辆公交车(其中投入电驱动车1383辆),并建设与更新电驱动车辆相配套的172个充电桩。
目前不仅北京,全国其他一些城市也存在类似问题。输出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武汉市已运营新能源公交车仅有200辆。根据《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到2015年,计划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000辆。
《杭州市2014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计划》显示,2014年,杭州计划推广应用新能源公交车900辆。然而截至2015年11月,这一数字仅为658辆,仅完成2014年目标的73%。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5-2019年中国新能源公交车市场供需调查分析及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总结,新能源公交车推广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身技术限制。电池技术难以突破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绕不过的难题,如体积大、衰减快、续驶里程不足,难以满足实际运营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个充电桩建起来要1~2万元,只能同时给1~3辆车充电,因此要保证一批新能源公交车的正常使用就需要多建充电桩,此外更大的投入是要建设专门的公交场站来解决充电问题,可想而知,基础设施建设对公交公司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投入;
三是政策补贴推广现象突出,企业主动性差。新能源汽车全生命成本没有优势,特别是电池更换费用昂贵,致使企业对新能源车辆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使用成本较高,车辆实际运营状况不佳。现在,市场上新能源公交主要靠政策补贴进行推广。
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新能源车要达到20万辆。另外,还有一些清洁能源如LNG、CNG等燃气公交车,以及一些混合动力公交车也将积极推广使用,从而更好改善公交车辆结构,既满足城市老百姓出行需要,也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并带动汽车工业更好发展。
日前,市场上新能源公交车的数量还差15万辆左右,市场空间很大。因此,解决推广难题,有利于推动城市公交新能源车的发展。
行业研究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正由市场导入期转向成长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需要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相应的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此同时,电动公交车的良性发展,也需要激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积极性,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领导下进行协调互动。
加大对城市公交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支持力度,还需要政府、公交和生产厂商三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该丰富整个汽车产品的供应,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提升产业专业化能力,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鼓励优秀的企业做出更好地产品,满足公交运营方的需求。
新思界为您提供
新能源发展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