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可谓是跌岩起伏。在经历了欧盟市场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调查之后,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曾“一夜入冬”。终于,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但日前低端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工信部提出引导光伏制造业加快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能源局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连续3年每年超过1000万千瓦,2015年更是达到15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5%,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28.3%,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第一位。
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00万千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市场。有关数据还显示,2015年,我国光伏相关行业投资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40%。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提高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保障光伏电站收益的最大化才是当下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大型地面电站通常地处偏远地区,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因此,容易造成不良情况发生后无法及时处理,光伏电站组件表面污垢较多、故障处理不合理等导致停机过的、产能不均,安全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电站数据分析不到位等。
在此种情况下,智能化运维得以应运而生。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5-2019年光伏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光伏电站的智能化运维可以实现四大作用,即对电站的远程监测和控制、发电效率分析与优化服务、远程智能运行维护管理、电站资产的评估。智能光伏电站与传统光伏电站相比,发电量可以提高5%以上,运营维护效率可以提高50%。
智能制造是推动光伏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已有部分光伏制造企业经过自主研发创新,实现生产线智能化、信息化升级,使产线人力成本降低70%以上,产品良品率平均提升近1个百分点,且设备投入可在1-2年内收回,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此,工信部表示,针对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仍面临的低端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强等问题,应进一步引导光伏制造业加快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促进高端产能和落后产能的市场分化,推动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市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未来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支撑国民经济绿色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据了解,日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开展在光伏智能化领域布局,同时跨界合作已成亮点。2015年4月,“行业一哥”阳光电源与阿里云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为客户提供基于阿里云计算平台的智慧光伏电站设计、建设、智能运维等相关服务;2015年2月,隆基股份宣布与华为签署 《合作备忘录》,双方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在光伏电站智能化领域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协同开拓光伏全球市场。
此外,光伏智能化领域的类似跨界合作还有:华为+爱康科技,东方日升+清华紫光,林洋新能源+东软集团等。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光伏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将成为光伏产业升级的主要趋势,大部分的光伏企业已经逐步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光伏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有望逐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内,智能化、轻量、与建筑结合的要求会使产品更加多样化,并适用于多种应用和安装条件,从而实现能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