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行业的积极努力下,我国新能源车市场迅速扩大,成绩斐然。这其中,地方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哪个地方新能源汽车推广得好,一定是那个地方政府有很明确的支持政策,扶植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壮大。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的扩大,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求与地方政府割据一方、阻碍统一市场建立的现状形成了巨大反差。2016年,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6月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组织召开了以“公平竞争与统一市场”为主题的电动汽车热点问题系列研讨会Ⅲ,力图寻求破解地方保护问题的办法。来自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40余名来宾参会。
据介绍,百人会将要开展的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地方在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方面的新进展;二、地方保护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三、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政策。
地方保护现象普遍
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加地方政府配套补贴,是我国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的显著特点,这一政策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地方政府肥水不流外人田、尽可能将两项补贴都留在本地的欲望。有数据显示,地方保护直接导致全国70%的地方市场外地新能源汽车难以进入。
地方保护形式有多种,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便是其中之一。据了解,目前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的购买补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国家补贴,另一是地方补贴。国家补贴有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地方补贴则是由各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
日前,目前全国约有40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应用城市,仅有北京和上海推出所谓的“地方目录”,并明确规定:消费者必须购买进入目录的车型才能享受补贴。而这样的政策也是消费者吐槽“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原因。不过,有消息称,工信部拟叫停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取消新能源地方目录。但此消息虽未得到官方证实。
地方保护导致新能源汽车发展失衡失真
地方保护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严重不良后果,首先是失衡。从我国加入WTO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强调的是平衡统一,全国的市场应该具有整体性、平等性、开放性,地方市场的保护,形成了地方割据,地方板块错综复杂,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第二个后果是失真。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对于消费者而言,应该选择真正喜欢、真正适合自己的车型,但是目前受制于政策,消费者真实需求被扭曲,政府的激励政策,应该是让市场的鼓励效应发挥的更好,而不是掩盖市场的真实需求;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若正当的市场竞争无法有序进行,倒逼企业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也就无法实现。
破解地方保护途径
当前,地方保护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最大的绊脚石,是产业发展的一大挑战,亟需破除。首先,在现阶段,地方保护应该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谋求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要建设世界强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必由之路,应站在这一维度考虑顶层设计问题。其次,政策制定要抓主流,不应陷入到某一个具体的细节当中,细节应该让由市场和消费者来决定。
从产生地方保护的根源来看,应积极加快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基本原则是平衡财权和事权,如果让地方治理汽车社会的问题,又不给提供充足的资金,是不可取的。基本的原则应该是税收取之于车,用之于车。使用环节的税应高于生产环节。
此外,要坚持长期持续市场第一,打通使用环节为重的原则。要敢于动刀,破除地方保护,建议取消地方目录及地方补贴或限定在国家补贴的一定额度内。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新能源汽车不再只是产品本身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圈的竞争。构建公平竞争与统一市场环境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实现飞跃式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实现弯道超车,将中国制造推向国际。
新思界为您提供关于
《201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细分市场深度市场调研报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