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新能源 > 聚焦 >

实现光伏全球化:不只技术攻关 更需产业创新

2016-06-28 13:48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实现光伏全球化:不只技术攻关 更需产业创新
 
        历经两年的洗牌调整,2013年,我国光伏行业开始触底反弹。2015年,光伏产业总体呈现出稳中向好趋势。但同时,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还面临国内产能过剩、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低价倾销的内忧外患。

        太阳能光伏主要包括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和聚光电池三种,由于聚光电池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薄膜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较低,晶硅电池是光伏产业的主流。晶硅包括单晶硅和多晶硅。目前全球晶硅光伏电站中仅有30%在使用单晶硅,且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在国内应用较少,因此,多晶硅电池是光伏产业的主要应用方向。

        2013年以来,我国多晶硅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超过万吨产能的企业达到六家,占全行业产能的比重达到76.6%,其中,江苏中能产能为6.8万吨/年,占比36.2%。行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从2014年的84.6%提升至90.9%。部分企业已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掌握了完全自主权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并初步具备实现进口替代基础。

        但同时,我国多晶硅行业还存在一些技术和市场性难题:一是技术上虽突破了海外封锁,但正遭到来自美国、韩国和欧盟企业低价倾销的冲击,2015年有11.6万吨国外多晶硅进入中国市场;

        二是总产能相对过剩,但优质产能不足。成本低于25美元/公斤的多晶硅优质产能不足,在进口多晶硅的低价冲击下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状况;

        三是在多晶硅电池设备方面,国内还不能实现完全自主配套。如硅片金刚线切割设备、多晶硅电池的制绒、湿法腐蚀设备和自动插片机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

        在光伏组件方面,当前,国内主流厂商的电池生产设备几乎都进口自德国、荷兰等国。一些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例如组件生产环节中的装框机器人等,也都依赖进口。在铸锭环节,尽管已经开始普遍使用国产铸锭炉,但在切片厚度、碎片率等指标上,国产设备依然无法与国外设备相比。

        对此,行业研究专家表示,目前政府的大量补贴和优惠措施所支持的实际上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中的传统工业制造环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环节。这种盲目支持产生的恶果是,关键的核心技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企业将重心放在了制造环节上,造成我国在低端产品上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相比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更为复杂,相应地对新能源装备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尊重其中的技术属性,集中有限财力,体现产业导向,集中资源攻关核心技术。

        事实上,我国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差距,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大规模制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差距。我国依靠庞大产能坐上了世界新能源大国的宝座,虽然看上去风光无限,但其实存在很多隐患,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国外市场——包括销售市场、原材料进口和关键设备进口的过度依赖。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不仅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只要国外市场稍有波动,国内的相关产业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我国光伏业刚刚挺过去的那场“寒冬”便是最惨痛的教训。

        所以,眼下,应该把光伏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为全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从原材料到电池片,再到电站、电网,只有整条产业链上的技术都足够先进,我国才真正称得上是光伏装备制造的强国。我国正在经历能源革命、正在迈向“中国智造”,这些都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创新求变的内生动力。

        新思界为您提供关于《2015-2019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密封胶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内容!
关键字: 光伏 多晶硅 技术创新 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