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新能源 > 聚焦 >

动力电池淘汰高峰将到来 仍有技术瓶颈待突破

2016-07-08 18:05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动力电池淘汰高峰将到来 仍有技术瓶颈待突破
 
        尽管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由于充电时间长,续航能力差,被认为是阻碍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原因。解决此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动力电池。但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的火热,大约在5年以后就将出现大量换电需求,尤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电池组,如出租车、公交车,需求产生可能将更快。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到17万吨。

        在废旧电池处置上,再利用是一条重要渠道。业内普遍认为,动力电池报废后除了化学活性下降外,电池内部的化学成分并没有改变,只是充放电性能已不能满足车辆的动力需求,但完全可以用于比汽车的电能要求低的地方。

        德国戴姆勒公司就联合多家相关背景的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着手建立全世界最大的退役电池储能电站,用于平衡整个德国的电网压力。预期打造的储能电站容量为13兆瓦时,储能装置全部来自退役的smart电动版的动力电池。

        随着动力电池再利用被提及,与之相伴的是,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也渐成行业热点。如果将这些退役电池直接用于资源回收,不免造成浪费。而将之功能发挥到最大的有效途径就是梯级利用,之后再作为资源回收利用。

        梯级利用就是将这些被淘汰的废电池用在储能或者相关的供电基站以及路灯、低速电动车身上,最后进入回收体系的处置方式。此前,通用汽车就曾提出,将电动车电池用于电网,实现二次利用。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废旧的动力电池经过检测、重组之后,应用于储能领域的案例。此前,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其鲁教授告诉记者,2008年奥运会投运的上百辆电动公交车,运行3年之后用于风电和光伏储能。

        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一方面可以实现节能,另一方面,如果梯次利用得到普及,无疑将极大地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不过,当前各生产厂商更专注于扩充产能,增加销量,对于电池回收的积极性并不高。

        而且,产业发展仍在初期,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闭环,回收之后的处理技术其实也不完善。尤其是还没有国内企业探索出回收利用后经济效益显著的商业案例,对其他企业尚不能形成示范效应。

        此外,环保对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约束性也越来越强。如果技术不成熟,被动回收企业可能会付出更高的后续成本,这也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行业研究专家表示,我国当前关键是突破废旧动力电池处置的技术瓶颈,找到一条既环保又经济的可行路径。通过开发可行的商业模式,为今后大规模处置提供解决方案。

        当前,要促成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可先行探索统一电池的技术标准,为今后大规模串联组合奠定基础。在此方面,相关部门可以牵头制定参考性标准,引导企业生产标准化动力电池。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主动而为,通过配套的财税政策进行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投入和尝试。

        为了鼓励生产企业回收动力电池,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例如,上海曾出台政策表示,车企回收动力电池政府将补助每套1000元;深圳则建立动力电池利用和回收体系,每卖一辆车厂商拿出600元、政府拿出300元,用于回收动力电池,初步建立电池回收的机制。

        新思界为您提供关于《2015年动力电池行业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相关内容!
关键字: 技术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