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日均机动车出行的次数要远远小于发达国家,极大的限制着人民就业生活消费的进一步提升。
究其原因,中国人的机动车出行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车辆供给严重不足;拥堵导致限购,出行供给无法粗放式增长;而滴滴等专车服务,只解决0-10公里出行,10-100公里是出行服务市场一片空白。
而分时租车与出租快车相比在成本端具备极大优势,恰好能在价格和便利性上最完美的匹配10公里以上的出行需求,在公共交通和滴滴快车中间切出了一块市场。
在中国,90%的分时租赁汽车是纯电动车。公共交通和租赁将是政府建立充电桩网络的起点,因为它们的需求高且密度大。据新思界发布的《2017-2022年汽车分时租赁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在未来,30%的电动车将被用于共享服务,尤其是分时租赁。汽车分时租赁服务,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渠道。
2016年,中国统一了充电桩的充电接口标准,避免了充电桩互不兼容所造成的尴尬局面。但数量仍然是决定充电这一配套服务体验的关键。
除了充电桩的供应方面,汽车分时租赁服务还面临着其他的问题:相比单车共享服务,汽车需要投入的资产比单车重很多;运营方面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人员的配比和管理能力要能够跟得上。
新思界
产业分析师认为,目前,现有的运营经验大多停留在几百上千辆车,没有上万台车辆的运营经验,模式拓展遇见的问题未可知。但趋势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增长曲线的斜率,而往往越重的东西壁垒也越强,一旦形成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