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止血材料是指应用于伤口出血部位,达到止血目的,在一定时间内能被人体吸收的医用材料。在手术治疗中,出血过多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难度,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可吸收止血材料是临床治疗中最重要的医疗材料之一。根据材质的不同,可吸收止血材料可以分为海绵、纱布和微粉类材料,这些材料均需具备良好的止血性能、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无副作用和刺激性等特性。可吸收止血材料在各种外科手术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市场需求不断上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医疗资源供应紧张,非紧急手术被大批量推迟,外科手术量大幅减少,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2026年中国可吸收止血材料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可吸收止血材料市场规模为202.1亿元,同比下降9.8%;2021年得益于可吸收止血剂细分市场规模扩大,可吸收止血材料全球市场规模增长至220.6亿元;在疫情逐渐趋于稳定的背景下,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58.5亿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从区域分布来看,北美是全球最大的可吸收止血材料消费地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9.1%;其次为欧洲地区,占据22.5%的市场份额。从细分市场分布来看,可吸收止血纱布销量在全球市场规模中占比最大,2021年销量为81.3亿元,占据36.8%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微粉类止血材料,2021年销量为37.3亿元,占据16.9%的市场份额。可吸收止血材料行业技术壁垒较高,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国内市场上龙头企业有赛克赛斯、强生、碧迪、协和医疗等,行业集中度较高,但国外企业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内可吸收止血材料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以及产品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国产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发展潜力巨大。
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员表示,我国可吸收止血材料产品与国外先进产品之间还有着较大差距,部分产品还存在着止血速度慢、影响术后缝合、残留风险较大、含有刺激性等缺陷,未来国内可吸收止血材料行业还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才能面对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随着全球消费水平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升,外科手术量将不断提高,对可吸收止血材料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行业发展前景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