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材料属于医疗器械的分支之一,是进行诊断、治疗、修复病损组织的人工合成材料或天然材料,其本身不含药物,通过与生物体结合产生作用。随着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生物医用材料应用范围逐渐拓宽,广泛应用于骨科、心血管、整型外科、肠胃科、泌尿科、伤口护理等领域。
生物医用材料种类丰富,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性质划分,生物医用材料可分为生物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陶瓷、生物高分子材料、生物再生材料等;按照来源划分,生物医用材料可分为人体自身组织、同种器官与组织、天然生物材料、合成材料等;按照用途来划分,生物医用材料可分为应组织材料、软组织材料、血液代用材料等。
目前,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链已经非常完善。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提供医用高分子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再生材料等原材料;中游是生物医用材料的生产制造企业,主要是生产药物释控系统、五官医疗器械、牙科医药器械、一次性灭菌产品等生物医用材料;下游则主要是应用领域,多应用于医院、诊所等,最终流向消费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医用材料需求不断上涨。再加上我国关节类、血液净化、心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生物医用材料需求进一步增长,推动了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迅速发展。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3-2028年中国生物医用材料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渐增高,就诊意愿强烈,再加上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共同促进了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从2016年到2022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从675.4亿元增长到5874.2亿元,预计未来还会持续增长。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起步较晚,本土企业规模较小,科研转化率较低,竞争力不足,有75%的高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随着我国生物医用材料需求逐渐增长,本土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产品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提高,科研转化速度加快,在部分领域打破国外生物医用材料企业的垄断,逐步实现国产替代,未来国产生物医用材料市场份额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