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玻璃(BAG)指由Na2O、SiO2、P2O5和CaO等基本成分组成,能对机体组织进行修复、替代与再生,可使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键合作用的人工生物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耐腐蚀性佳、可降解、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在临床上可用于制造牙科材料、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等。
生物活性玻璃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熔融-淬冷法、离子交换法等。溶胶-凝胶法指以正硅酸乙酯等高化学活性化合物为基材,加入液相溶剂,经催化、水解、缩合、陈化、干燥、后处理等流程最终制得成品。与熔融-淬冷法相比,溶胶-凝胶法具有生产流程简单、对设备要求低、成品质量好等优势,为生物活性玻璃主流制备方法。
按照基材不同,生物活性玻璃可分为磷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等。与传统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相比,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具有溶解速率快、可降解性佳、可掺杂性好等优势,在皮肤组织修复领域应用较多。近年来,我国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研发热情持续高涨,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带动其市场占比不断提高。
生物活性玻璃在医疗卫生领域需求旺盛,牙科材料、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等为其终端产品。在牙科领域,生物活性玻璃具有抗菌、止血、促进牙周组织再生、脱敏等功效,可用于生产止血材料、牙齿脱敏剂、牙周韧带修复材料等。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3-2028年中国生物活性玻璃(BAG)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牙周病患病率不断提高,带动生物活性玻璃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2022年达到4.2亿元。
全球生物活性玻璃主要生产商包括美国史赛克公司(Stryker)、美国ARTHREX公司、美国生迈公司(Biomet)等。我国生物活性玻璃行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生产商包括汉商集团、华侨科技、天元生物、顶盛生物等。目前,海外企业占据我国生物活性玻璃市场主导地位。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生物活性玻璃作为一种人工生物材料,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但目前,受技术壁垒高等因素限制,我国生物活性玻璃进口依赖度较高,具备其自主研发及生产实力的企业数量较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伴随本土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持续发力,我国生物活性玻璃市场国产化进程将有所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