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之后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搜集2001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的数据汇总得出下表1,2014年各省份的粮食产量与占总产量的比重如表2所示:
黑龙江、河南、山东的粮食产量最多,所占比重均达到7%以上,接下来依次是吉林、江苏、安徽、四川和河北,占总产量的比重均在5%以上。
我国粮食已经实现十一年连增,总产量已超过6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4公斤。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率与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率表现一致,近4年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率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大约150公斤,据此计算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与消费量之比达到3:1,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在世界上都属于很高的。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后,国内粮食库存水平居高不下,一些地方部分粮食品种遭遇了出库难,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少数粮农已经感到卖粮没有过去顺畅,粮食价格涨幅比不上成本涨幅。国内粮农售粮价格上涨预期受挫,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可能会下降,但是国内粮食价格已经普遍地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国内粮食进口压力加大,国内粮食加工企业若选用国产粮源就可能不盈利甚至亏损,粮强米弱和麦强面弱问题突出,国内粮食产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国际市场冲击。面对如此复杂的粮食供求形势,我国应如何应对?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要求,这为做好粮食工作及其他农村工作明确了方向和任务,据此可以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今年的农村重点工作。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如何处理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粮食供给充裕,部分粮食品种甚至出现相对剩余。显然,过去多年不惜代价增产粮食已不能再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了。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放任粮食生产滑坡来调整农业结构从而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呢?
从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来看,曾多次出现此长彼消的不良循环。就拿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教训来看,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多年明显增产,粮食生产进入新阶段,出现丰年有余的格局,于是我国提出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种植面积曾连续减少,结果导致2003年在遭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后粮食明显减产,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削弱,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偏紧,粮食价格出现连续多年上涨情形,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今年我国调整农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时如何避免粮食生产滑坡和粮食生产能力遭破坏的结果呢?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挖掘粮食增产的新潜力,把重点放在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上或者说粮食增产潜力的挖掘上,更加注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尽管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宽松,粮食生产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大,但是,我国确保粮食产能不断提高不会因此止步。相反地,国家将口粮绝对安全将落实到田间地块,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确保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并确保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国家通过水利工程和土壤保护和质量提升政策,通过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科技创新等措施,继续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推上新的台阶。这就意味着今年要稳定粮食生产,但立足长远仍然继续把粮食增产潜力培育起来,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消费增长的需要。
在稳定粮食生产和着力挖掘粮食长期增产潜力的同时,我国必须坚定不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长期以来,受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农产品需求数量总体扩大,数量结构不断变化,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更多地生产农产品,在这种背景下,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成为农业政策的着力点,绝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习惯于占用更多农业资源,投入更多农业物质要素,结果是农产品生产多了找政府,由政府托市收购或者储备;农业资源要素价格过快上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状况无法改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提高农产品价格和扩大财政补贴储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遗憾的是,当前出现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农产品市场出清困难、价格下跌压力加大、财政补贴的粮棉油糖等庞大储备如何消化,都倒逼我们必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资源稀缺,但一些地方由于多年盲目追求粮食产量而开发过度,导致华北地下水位下降过快,东北黑土地有机质消耗过多,西北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长期以往不仅农业发展不可持续,而且还会导致可怕的生态恶果,让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已经刻不容缓了。今年1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同时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农业结构,将转为建设用地的耕作层土地剥离出来再利用,对超采地下水和其他农业生态问题进行治理。
我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产量曾普遍地出现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和滥用农药问题,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而且还带来了农产品品质不高,安全性差,面源污染。这种依赖化学投入物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扭转,取而代之的应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生态,走出一条产出高效、竞争力强、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求必须要改善我国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法治保障,激发农业各类主体,特别是新型主体创新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