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6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6599亿元,大幅低于预期的10000亿元,也低于前值7510亿元,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46.33万亿元。
初步统计,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46.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98.92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70万亿元,同比下降21.7%;委托贷款余额为11.88万亿元,同比增长22.1%;信托贷款余额为5.65万亿元,同比增长6.1%;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85万亿元,同比下降31.2%;企业债券余额为16.26万亿元,同比增长29.9%;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5.01万亿元,同比增长23.6%。
从结构看,5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7.6%,同比高0.8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余额占比1.8%,同比低0.9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8.1%,同比高0.6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3.9%,同比低0.2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3.3%,同比低2.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11.1%,同比高1.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4%,同比高0.3个百分点。
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低于预期且不及前值,主要是因为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金额几乎翻番,至5066亿元,同比少增6027亿元。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也在减少。此外,企业债券净融资也拖累了整体社会融资规模,从4月的增加2096亿元,变为减少397亿元。
行业研究人员认为,5月金融数据下滑并非由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下滑,而是因为各个监管部门的全面收紧。除了监管趋严之外,信用风险频繁爆发也是导致社会融资下滑的重要原因。
更多
宏观经济数据请关注新思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