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国医疗巨头美国强生(Johnson &Johnson)公司宣布,为节约成本,未来两年内将在医疗器械部门裁撤约3000个岗位,约占该部门在全球人力的4%~6%。根据2015年前三个季度的财报来看,强生医疗器械的营收接近190亿美元,但仍下滑了10.4%,为业绩表现最差的部门。强生新近公布的财报显示,强生第四季度营收为178.1亿美元,同比下滑2.4%,略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
强生发言人表示,本次裁员影响到的部门包括骨科、外科及心血管设备等,具体涉及到的产品尚未有规划,但不涉及消费医疗器材、视力保健产品和糖尿病保健业务。此外,裁员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发言人也没有透露。强生方面还表示,节约下来的成本,将有助于其聚焦发展创新型的产品。重组举措料使年度税前成本节省8亿~10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底时将节省出其中的大多数,其中2016年将节省约2亿美元。
美国强生成立于1886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品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其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和诊断业务”,它也正在积极实现该目标。与此同时,强生也一直在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强生的消费品业务更为一般顾客所熟知,但医药和医疗器械类产品这两大板块在其销售总额中占比最大。在医疗器械市场,强生主营外科手术、整形外科和消费类医疗器械。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强生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早已悄然生变。仿制药、感冒药以及专利保护到期也给强生带来业绩上的压力。2014年,强生还因操纵隐形眼镜市场被中国监管机构罚款360万元人民币,而问题隐形眼镜召回事件也屡有发生。除此之外,近年来,强生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强生婴幼儿护理产品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除了强生多次在全球范围内召回婴儿产品,还多次有婴儿洗护用品被中国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销毁。
根据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大数据研究实验室在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强生在一众知名度较高的产品中好评率垫底。在母婴行业强势崛起的中国市场,强生2014年的婴儿护理业务就已经下滑,2015年更甚。在跨境电商兴起的背景下,更多的外资母婴产品涌入,强生早年进入中国市场所攫取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悄悄地“偷走”。
而医疗器械业务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根据本报记者在公开渠道的资料搜索得知,仅在2015年12月份,强生就主动召回了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骨定位针、骨科复位钳、皮肤缝合器,以及未在中国销售的其他4款产品。再往前追溯,强生相关医疗器械的召回事件也屡屡可见,仅在2014年的12月份,强生医疗器械就在召回公告中露脸7次。虽说对于医疗器械主动召回并不等于其出现了严重的医疗事故,但出现带缺陷或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产品频次过多,则令人顺理成章对企业在管理、生产研发等方面产生质疑。
从2014年以来,各大跨国药企先后宣布大幅度裁员。诺华、辉瑞、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诺和诺德、百时美施贵宝等知名药企纷纷进行“瘦身”。百时美施贵宝裁员近1000人,几乎涉及其在中国区的所有事业部门,引发员工抗议并且对薄公堂,也成为在华跨国药企的最大规模裁员案例。种种事件表明,跨国医疗巨头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
行业分析师表示,中国正在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医疗市场,跨国医疗企业不想拱手让出市场份额,就需要变轨发展。无论如何,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环境确实遭遇到一些新变化,中国经济增速虽然趋于放缓,市场监管也更加规范,本土企业也在崛起,以强生代表的跨国外企在中国仍然享有高于在全球市场表现的增速,如何在中国市场构建贴近本土化需求的竞争优势,还需要这些跨国企业的进一步改革。
更多
行业数据分析请关注新思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