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公交系统紧密结合当下城市公共交通的实际情况,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人性化地设计理念,构造一套精密、复杂、庞大的公交车联网视频监控管理系统,为公共交通运营体系提供可视化管理服务,进而为公众出行提供便捷服务,为公众出行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公交系统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在广州、深圳、上海、天津、重庆、济南、青岛、杭州、郑州等城市的应用均具有较好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公交运行的效率,给广大市民带来较大的方便。
近几年,我国智能公交行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行业发展前景被一众投资者看好,资本市场也较为火爆。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6年7月18日,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其中最大看点在于未来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智能化建设。《纲要》将建设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公交系统列为“十三五”期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五大任务之一,即:到202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全面建成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应急处置系统。 推进“互联网+城市公交”发展,推进多元化公交服务网络建设。除此之外,国家还颁布了其他相关的政策文件,对智能公交行业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市场需求来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与工业化互动中呈加速发展趋势,经过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不到18.00%增加到2016年的57.35%,城市人口数量快速提升。城市化进程与交通行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现象日渐严重,必将促进智能交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公交的智能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整体而言,我国智能公交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必然会保持高速发展的状态。但同时,我国智能公交行业还存在着一定的进入壁垒,给该行业的新进入者带来诸多阻碍。根据新思界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智能公交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智能公交行业市场进入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技术壁垒
智能公交行业涵盖电子信息工程、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等众多领域,需要企业能将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有机融合。同时,智能公交行业需要运用完善的平台系统和产品来建立智能交通网络,这就要求企业对行业有深刻的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因此,行业内老牌发展企业技术先发优势明显,新进者很难在短期与先发者在技术水平层面构成竞争。
2、人才壁垒
智能公交行业涉及的业务链较长,业务领域也比较广,因此对设计、研发、服务、营销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较大的需求。这些人才不但需要具备行业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且专业的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只有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才能够获得。按照目前智能公交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新进入者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吸收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这就使得在与老牌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3、客户壁垒
现阶段,由于国家在智能公交领域还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因此各供应商的车载信息终端的接口定义、终端软件与客户端系统软件的通信协议不一致,导致客户更换或是多家产品和服务混用的成本较高。此外,先进入者对客户的业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新进入者无法短时间内做到的。因此,先进入者与客户粘性大,对于新进入者开拓市场构成障碍。
另外,智能公交行业还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公交项目一般由政府主导,因此公交公司与智能公交系统的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往往带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特色,各地方政府通常倾向于选择本地的系统集成企业实施智能交公交的项目。这对市场上其他实力较强的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是在多个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新进入者。
4、资金壁垒
智能公交行业的下游用户主要是各地公交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其主要采购及货款结算都有严格的要求,且大型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结算周期也相对较长,这就要求智能公交企业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维持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除此之外,智能公交系统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研发资金来保持企业的技术水平不落后于行业内的同业竞争者。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表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会推动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而在智能化技术入侵各行各业的今天,公交智能化也是必然。未来,国家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公交智能化的扶持力度,从而缓解因城市人口和汽车保有量暴增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面对我国智能公交行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及发展规范,净化行业发展环境,促进行业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