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接到朋友电话拉其入伙“炒油”,更有不少人在qq、微信、陌陌等各种交友平台上被引诱“炒油”。今年以来,北京、广东、深圳、福建、山东等地因“地下炒油”引发多起纠纷,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之前的炒黄金、炒白银、炒蒜、等等,难免让人心生疑惧。炒金被套、炒金惨赔、炒蒜崩盘的痛还未痊愈,如今炒油又起,近年来大宗商品的“地下投资”乱象频现,大宗商品“地下交易”频出纠纷,却又屡禁不止。
近日,35位投资者以涉嫌违规交易为由把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告到法庭,涉及金额超过1300万元,其中有些投资者的损失就超过200万元。然而,深油所引发的纠纷并不是孤例。一些有地下炒油之嫌的交易平台多是从之前的贵金属交易平台“变身”而来。近一段时间,由于股市波动较大,一些机构借此之机,降低门槛,利用各种欺骗手段吸引大量客户“入伙”加入炒油大军。
从专业
投资分析的角度来看,此轮“炒油”与此前的“炒金”手法如出一辙。一是高倍杠杆,大多数杠杆达到10倍以上,最高可以到50倍;二是可双向操作,既可做多也可做空;三是每天22小时T+0交易,即在22小时里无限次买进卖出。
石油现在在国内推出的现货原油交易并不是真正的现货流通交易,而是做市商金融模式,即投资者的交易对手实际上是交易所的做市商。国内只有少数公司拥有参与海外原油投资的渠道。市场上许多炒油机构大多是做市商自己设立交易系统,在这个他们开设的“赌局”里,其价格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人为操纵,风险巨大。
虽然,并非所有现货市场都违规,但交易平台林立使市场“泥沙俱下”,乱象多多,如违规招揽投资者,收取手续费、递延费等各种佣金;以商品流通之名,行金融交易之实;交易平台和合作单位“暧昧不清”误导投资者等。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违规操作带来的最大风险是价格被人为操纵。相当一部分参与现货交易平台的投资者其实并不是冲着买卖商品来的,目的只是博取价差,说白了就是一群人“围在一起”玩“击鼓传花”的投机游戏。在50倍杠杆的情形下,如果投资方向判断失误,国际油价只要波动1美元,投资者账户就会爆仓。
按照目前的管理规定,电子交易市场实行属地管理,但地方监管部门专业能力缺乏,明显难以跟上创新的步伐。同时,地方监管部门也缺乏执法力量,监管成了“只发批文不善后”的无用之力。这也是为何大宗商品的“地下交易”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目前现货交易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推进地方政府和国家专业监管部门的协同监管是规范大宗商品投资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