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然而,近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出现了大幅回落,月度出口额出现近年鲜见的逐月递减现象。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低迷的影响,纺织品服装市场不振、成本上升、国内外棉价差别拉大,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长低于预期,使多数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与发展压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拼抢订单,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把制造基地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成本平均比东南亚国家高出1-3倍,用棉成本多30%以上。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走出去到东南亚投资办厂的30多家福建泉州企业,去年带动泉州市出口东盟的纺织面料、纺机设备达4.51亿和1.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1%和21%。这些先行投资东南亚的企业,在境内外皆有盈利,吸引了更多企业实地赴东南亚考察投资。
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全面停止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普惠制优惠待遇。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却继续给予东南亚等国普惠制待遇。据介绍,东南亚等国出口欧盟纺织品只需征收2%至3%进口关税,而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盟需征收约12%关税。在此背景下,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可以享受欧美等国的普惠制优惠,有效降低出口成本。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频频设限,贸易条件越来越苛刻。企业通过在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国设厂,使用东盟国家的配额出口到欧美等消费市场,可规避纺织品配额限制风险。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虽然我国纺织制造业海外转移已成为趋势,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服装企业转移东南亚,面临着政策风险、供应链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工人素质等方面存在差距的风险。我国纺织工业在打造跨国供应链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生产的转型,打造生产的机械自动化,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以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