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家公司。它成立至今仅仅五年时间,进行了五轮融资,而几乎每一轮融资过后,它的身价都会“三级跳”。从最初估值2.5亿美元,截止到2014年末,估值超过400亿美元,身价相比最初增长了16倍。
在中国,有这样一家公司,站在智能手机的风口上,从默默无闻的厂商迅速站上了浪潮之巅,营收一路水涨船高,而业务范围也从智能手机迅速拓展到电视、智能家居、甚至是风投领域,短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在中国,有这样一家公司,它以软件生态为核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粉丝效应,以绝佳的性价比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而后以饥饿营销迅速打响了产品的口碑,甚至出现了2分钟内20万部产品一售而空的神话,将互联网思维深深烙印到了时代的脉搏上。
而在2015年,这个已经精彩纷呈,伴随着各种商业大战、投资并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年份里,这家公司也同样不会缺席。
2015年12月21日,爱立信中国区官方声明中称,目前在印度的法律程序仍未结束,爱立信的立场不变。
“小米与全球任何一家公司一样,需要得到我们的授权才能使用我们的技术专利。我们期待与小米合作,以求达成一个对双方都公平合理的结果,就如同我们与其它所有被授权者所达成的那样。”
是的,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小米。而缔造了互联网传奇的小米公司如今却面临着一起专利诉讼案,令它颇感无力。
2014年12月,爱立信在印度起诉小米专利侵权,要求禁止小米手机在印度销售,并要求小米缴纳GSM、EDGE和UMTS/WCDMA等技术标准相关的专利费。随后,印度法院授予小米临时许可——在满足每台设备预缴100印度卢比于法院提存的前提条件下,小米可暂时继续向印度进口基于高通芯片的手机,并恢复销售。这起案件在今年5月正式进入庭审环节,但长达半年时间里双方并没有公告达成协议。对于爱立信的强硬表态,小米公司对于爱立信的态度不做回应。2015年12月21日,爱立信的再次声明表明了其对于专利费用征收的强势态度,小米恐怕不得不做出正面回应。
而就在当天,苹果和爱立信就专利诉讼达成了一致,并签署了相关专利协议。从以往来看,如三星等国际巨头也未能摆脱专利费的梦魇,2014年给爱立信交了6.5亿元的专利费,中兴公司也乖乖缴纳了相关费用。如此看来,小米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
看似实力雄厚的小米帝国为什么对缴纳专利费如此不情不愿呢?
事实上,专利收费看似合理合法,实质上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手机品牌缴纳全部专利费,手机厂商不得不将手机售价的35%交给专利拥有者,这与国际通行的10%专利费不仅不符,对于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来说,利润已经被极度压缩,本来就十分微薄的利润,自然不愿意全部缴纳到专利费上,这对于小米的印度扩张极为不利。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起专利诉讼已经如此麻烦,却只是小米众多危机中的一个而已。事实上,急速扩张的小米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一句话是,一旦潮水退去,就知道谁在裸泳了。经过智能手机五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潮水退去的时刻已经不远了。
对小米来说,短短五年内发展到如此规模,被业界奉为神话固然可喜,但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隐患却也不得不独自承受,如今这些隐患已经初显端倪了。
2015年11月24日,红米note3发布会上,雷军一改从前被戏称为“雷布斯”的科技达人形象,反而在发言过程中数度哽咽,宣布小米将回归创业初心,打造让用户感动的产品,而非刻意追求市场销量和份额。
该发布会之后,雷军的演讲以《我所有的向往》为名迅速引爆了所有媒体,而外界则对此表示,雷军此次真情告白,意在表示小米无法完成年初制定的8000万—1亿台出货量目标。虽然据小米内部人士透露,早在几个月前,小米已经将销售目标调低至7000万台,但销量未达预期,再次引发了外界对小米公司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