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业界对小米的质疑声基本没有断过,其质疑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供应链控制能力不足
小米5迟迟不出,业界纷纷猜测小米在等待高通820芯片,或者是供应链能力不足。而这一点,自从小米手机开售以来,一直以“饥饿营销”的标签示人开始,已经引发了用户的诸多质疑。
小米作为新兴互联网企业,没有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导致在供应链上没有话语权,从开始与高通合作,到后来引入多家芯片供应商,无不是为了制衡上游芯片供应商,尽管如此,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销售周期调整仍然让小米在供应链控制上力有未逮。
2、 海外频频失利 小米的专利之殇
小米在海外市场出师不利。台湾市场的虚假营销招来了罚款,而隐私调查则让小米面临着信誉危机,印度市场高速增长似乎开了个好头,却被爱立信的专利诉讼找上了门,小米在海外前进的步伐遇到了诸多桎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利优势明显的中兴、华为、联想先一步占领了欧美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3、 性价比优势不在 高端转型路漫漫
小米以性价比智能手机和MIUI的黏性起家,但在现在的低端手机市场上,小米已经面临诸多手机厂商的价格围剿,魅族、酷派、锤子等来势凶猛,小米的优势无疑被大幅削弱;而另一方面,没有人想永远贴着“性价比”的标签,因为这个词语实际上意味着“低端”,小米在逐渐探索中高端手机市场,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4、 小米生态未成 市场前途难期
在小米公司高速发展之后,雷军并未将眼光局限于智能手机,而是一直强调小米生态,即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事实上,小米在推出小米手机后,还陆续推出了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空气净化器、智能单车等诸多智能硬件,但生态的构筑并非一日之功,而危机却近在眼前,目前为止,小米的智能硬件在市场上表现十分一般,并且智能硬件上要么对手众多,要么强手当道,小米生态自然失去了市场说服力,投资人不买账也在意料之中。
5、 线下渠道缺失 互联网思维或成桎梏
众所周知,小米以互联网营销起家,甚至使“互联网思维”一词炙手可热,但其互联网思维的背后,却意味着线下渠道的缺失。尽管当下市场都认为互联网将颠覆传统行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前市场下,拥有广阔的线下渠道不但可以优化物流配送,还可以提升品牌形象,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尤其是体验环节,只有在实体店才能感受手机厂商宣城的黑科技,这是电商无法取代的。这也是小米目前的软肋之一。
一时间,小米估值过高的言论甚嚣尘上,这也引发了业界人士对于小米估值方式的争议。
事实上,互联网对企业价值的判断遵循何种标准尚不得而知。一般企业大多按照市盈率或市净率来估计企业价值,年初按照去年的业绩评估,下半年则按照明年的预期来估计;而互联网企业则自有一套估值体系,根据用户数、市场份额、增长速度以及行业、对标企业的估值等等来计算,根据凤凰财经文章《重新估值小米》一文述说,原国美电器董事长陈晓有一次讲起说他有次去拜访雷军,雷军给他算小米的估值,“小米有7000万用户,每个用户的价值380美元,这样算下来,小米市值金300亿美元“。雷军也曾表示,“重要的投资者看公司不是看公司能值多少钱,而是看公司未来能挣多少钱,这是巨大思维角度的不一样。”
不管小米估值是否存在泡沫,但值得述说的是,小米公司目前的危机并不仅仅是非常例危机,而是每一家快速扩张的互联网企业都将遇到的瓶颈,而如何化解当前困局,正是整个互联网业界人士都需要思考的。
更多财经新闻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