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获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技术,传感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预测,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达到11万亿美元,作为物联网三大层次结构之一感知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市场也将有数千亿美元规模。
传感器已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如智慧医疗和健康监护、汽车和车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制造、军事等。随着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以及可穿戴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低功耗已经成为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从2010年的72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14年的12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5%。未来5年将保持10%-20%的增长速度。
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兴起使得传感器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先机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亦将传感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也在迅速增长。据悉,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已经从2010年的397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4%。未来几年,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汽车和医疗等领域的传感器的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3000亿元。
得益于物联网,虽然我国传感器产业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就总体水平而言,国内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相对落后。全球目前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超过6000余家。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实力较强,产品门类繁多、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总和超过60%,掌握市场主导权。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据悉,目前全球传感器种类约有2万余种,我国已拥有科研、技术和产品约1万多种,大多为常规类型和品种,但在微生物、化学分析等特种高科技领域仍有大量的品种短缺和空白。此外,我国传感器行业整体缺乏创新的基础和动力,特别是在敏感元件核心技术及生产工艺方面差距较大,目前传感器进口约占6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近80%,物联网使用的MEMS传感器全部依赖进口。研发成果产业化率低于10%,国产化缺口巨大。可以说,传感器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新信息技术的瓶颈。
因此,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认为,要获得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中国传感器企业首先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以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中高端产品为发展重点,增强传感器系统集成水平,同时有效控制成本,以应对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并帮助下游应用厂商共担成本下行压力。
其次,以应用为导向,采用从应用倒推的方式,强化针对特定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加强产业链间的合作,提供系统化整体产品解决方案,提升盈利水平和减少产业化风险。同时,国内传感器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首先在个别细分领域实现突破,积累起经验和渠道后,再涉足更多传感器技术领域。
最后,提高民企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依靠自身传统的技术和装备手段保证自身的份额,同时利用中小企业的联动性,整合发展。提速学习核心技术,争取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打破国外厂商在无线传感器上的垄断地位。
更多
电子行情信息请关注新思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