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电子电气 > 聚焦 >

车用传感器难觅中企身影 无人驾驶能否创机遇?

2016-05-09 18:35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车用传感器难觅中企身影 无人驾驶能否创机遇?
 
        微型化、集成化是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的重要特征,这种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传感器,尺寸通常仅为毫米或微米级。对于平均要采用上百个传感器的汽车来说,MEMS传感器已经不可替代。正因为如此,汽车产业被认为是MEMS传感器的第一波应用高潮。

        2014年全球车用MEMS传感器市场达26亿美元,预计2021年前将达34亿美元。但在这领域,很难见到国内企业的身影。车用MEMS传感器市场不仅基本被国外企业占领,且呈高度集中的态势。前10名企业占据了近八成的市场份额。

        具体来看,博世拥有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MEMS传感器系列产品,同时在10多项关键应用领域都居于领导地位,2014年以7.9亿美元的销售额稳居行业榜首。

        美国Sensata公司凭借压力传感器的优势超越飞思卡尔和日本电装公司,跃居市场第二的位置,成为领先的胎压监测传感器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68亿美元。

        飞思卡尔排名第三,是防撞气囊领域仅次于博世的传感器厂商,且在胎压监测压力传感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被恩智浦收购后,配合智能网联汽车整体方案的推出,或将在汽车电子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日本电装公司在MEMS空调监测及针对连续变速传动系统的压力计产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受日元贬值的影响排名第四,市场占有率约为8%。另外,老牌汽车电子企业ADI、英飞凌、村田、松下、德尔福和爱普生也都跻身前十。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目前来看,中国企业要在传感器行业突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当前,全球汽车工业正处于向智能网联时代迈进的深度变革期,正是这一原因带来了MEMS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大热。并且,传统汽车企业和新兴互联网企业都对无人驾驶技术趋之若鹜。而无人驾驶的最大挑战,来自传感器对环境的感知。这或许会是中国企业的一大机遇。

        汽车的无人驾驶系统由感知、决策、执行三个层面组成。感知系统是前提,相当于汽车的眼睛和耳朵,完成采集数据的任务;决策系统基于感知的数据,通过“算法”分析做出判断并发出指令,相当于汽车的大脑;最终由执行机构来完成这些指令,如启动、制动和转向等。

        在这三个层面中,都涉及了大量的传感器应用。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哪里有我们的机会呢?首先,执行传感器层面要和国际巨头抗衡的难度太大,因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不好做。而好的算法才能让传感器物尽其用,但是脱离设计和制造,单纯搞算法研究,也很难获得长远发展。于是,汽车传感器市场真正的机会就落在了无人驾驶的感知系统上。

        在感知系统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是汽车采集外部数据以实现ADAS和无人驾驶的三种主流传感器。目前,部分汽车已经初步具备通过摄像头获取信息并作出判断的基本能力,但在自动驾驶中,仅仅通过摄像头识别图像是不够的,通常还要搭配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一起使用,前者的监测精度很高,后者在监测障碍物方面较有优势。

        从成本角度来看,摄像头虽然成本较低,但会受光线等使用环境的影响,而激光雷达的价格又太过高昂。从使用情况来看,激光雷达做为预警系统用是可以的,但作为整车厂前装,缺点在于不能满足全天候要求,雾霾天、下雨天不能用。另外,从工作原理分析,激光雷达必须保持整洁以满足光的可穿透要求,需要经常清洗,否则性能会受到影响。所以激光雷达暂时不会成为主流。

        因此,行业研究人士认为,相对在摄像头方面的激烈竞争,毫米波雷达更有创新性,潜在的市场空间更大,机会更多。毫米波成像技术也是一个研究方向,目前还不完全成熟,尚无公司做出专利。

        由于毫米波雷达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稳定性高,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几乎逐渐成为标配。2015年中国汽车销售量为2459.8万辆,保守按20%的装配量计算的话,近500万辆的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且应用前景更为广阔。随着ADAS系统的广泛应用,汽车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高达23%,预计到2021年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5000万部。

        新思界为您提供关于《2015-2020年中国传感器风险投资行业分析报告》相关内容!
关键字: 无人驾驶 毫米波雷达 车用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