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半导体自给率不足,半导体已成为大陆超越石油的第一大进口货品。但是目前大陆半导体人才紧缺,为此,大陆半导体企业不惜重金使劲浑身解数招揽贤才。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对美日韩等国家,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发生,比如说半导体行业的另外一个“重镇”中国台湾。
在一段时间,国内的很多半导体企业正在身体力行地验证这句话。他们正疯狂地对准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半导体人才“挖墙脚”。
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半导体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近几年我国半导体业发展驶上了高速公路。由于大陆本土晶圆厂的扩张及先进制程的推进使人才需求加大,多数新建厂的投片计划集中在2018年下半年,预估2017年人才挖角将更趋白热化。为此,大陆半导体企业不惜重金使劲浑身解数只为招揽贤才。
尽管连韩国政府调查机关都已经出动,严防国内半导体尖端技术外泄,但是依然难以阻止人才和技术的流失,比如退休人员再就业就很难监管。甚至还有很多韩国人在帮忙:一名曾担任过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高管的韩国人,两年前成立了一家资源外包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从韩国企业中挖来人才,再送往国内企业。
就在今年年初爆出大量半导体企业高管、技术人才被大陆企业挖走。比如华亚科有多达百名工程师集体跳槽到紫光集团入股的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甚至包括前南亚科总经理、华亚科董事长高启全,还有南亚科前营运支援副总经理施能煌等人。
但是,“挖墙脚”始终不是治“病”根本,内部人才培养才是关键。如何去培养半导体人才,形成“自产自销”模式就成了大陆半导体目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其实大陆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半导体人才培养的经验。早在1973年,时任中国台湾地区“经济部长”孙运璿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工研院拥有超过六千位科技研发人才,累计专利超过两万件,并新创和培养240余家公司。培育无数科技人才,由中国台湾工研院转进企业界的员工超过一万五千名,诞生了100多位知名产业CEO,有着“台湾总经理制造机”的称号。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表示,面对IC产业的人才缺口,光靠挖角显然是不行的,大陆还需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大陆也需要像台湾这样的“工研院”,充当大陆半导体坚实的人才基地,为大陆半导体的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大陆可以加速扩充高校IC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及微电子学院的数量,尤其是那些具备培养IC专业人才潜力的院校,鼓励支持这些院校新开相关课程甚至设立专业院系。同时均衡IC产业四大聚落人才培养配额,重点支持高校资源匮乏地区。不过这一过程是艰辛且漫长的。因此,大陆半导体人才基地的建立也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与耐心。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策略深度分析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