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随身携带的iPad、手机,大到电脑、家电,甚至汽车、高铁、飞机和航天器,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核心配件——芯片。当前,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三年前,集成电路产业在合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而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快速、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需求引领,打造完整产业链条
晶圆项目投产后,将解决‘芯’‘屏’结合的难题,直击多年来液晶面板产业的‘缺芯’之痛,改变国产面板芯片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完善。晶圆制造这一环节落地,5年内将使合肥的面板驱动芯片国产化率提高到30%,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合肥由此打通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站上产业发展最前沿。
从最初的原料到最终成品,一颗芯片的诞生,要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步骤。晶圆制造是芯片制造中投资额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关键环节,需历经500多道复杂工艺。经过封装测试后的晶圆,可根据客户需求切割成许多块芯片。从产业链上讲,设计是龙头,制造是基础,链条下游是封装测试。
创新驱动,聚焦重点谋篇布局
每1~2元集成电路产值,能带动10元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进而带动100元左右的GDP增长。然而,集成电路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短板。
集成电路产业的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两性三高’,即基础性、市场竞争性,以及高技术、高门槛和高人才。近年来,合肥抢抓集成电路产业战略机遇,突出重点、聚集资源,努力将集成电路打造成为继新型显示产业后,又一个提升合肥竞争力的核心产业。
2017年年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全省“三重一创”建设提速,创新发展步伐加大,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无限潜力。今年上半年,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累计完成产值113.3亿元、同比增长30.2%;投资36.16亿元、同比增长40.7%。
政策保障,助力产业“强筋壮骨”
根据发展目标,到2020年,合肥市将整体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非数字芯片生产基地,最终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IC之都”。
其中政府的“推手”角色不可或缺。在产业规划上,合肥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芯片设计、特色晶圆制造和高端封测同步推进,用5年到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面板驱动、汽车电子、功率集成电路、特色存储器等特定芯片生产基地。政策支持上,率先出台了《合肥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支持研发、促进应用、平台建设等方面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发展。在平台构建上,投资4000万元建成集成电路设计验证分析公共服务平台(ICC)。正是依靠这些政策红利,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后来居上,才有了如此让人刮目相看的不俗成绩。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表示,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正在走来,而集成电路是“驱动”这个时代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验表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关键在于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对看得准、前景广的先导性产业,必须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大胆探索,用改革的思路,市场的办法,努力撬动更多要素资源,构筑起更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闯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广阔“蓝海”。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风险投资行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