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将迎来“报废潮”,到2020年报废量将超过24.8万吨,大约是2016年报废量的20倍。如此大规模的“报废潮”,面临的却是严峻的回收形势。如何安全回收、环保处理,加强废旧动力电池的规范化循环利用,避免此类新型固体废物引发“灾难性”的环境后果,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世界级难题”。
3到4年内迎来“报废潮”
近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能源多样化战略渐成发展共识的背景下,多国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力度,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未来5年国内新能源车的产销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30%。
随着新一轮推广政策的出台,以及未来锂电池生产技术提升、成本下降等影响,未来5年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需求将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汽车用动力电池产量为30.8GWh,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量将达到141GWh。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动力电池的报废量也会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6年动力电池的报废量约1.2万吨,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达到24.8万吨。
回收和循环利用成难题
现有动力电池产能中,磷酸铁锂电池占主流。值得注意的是,受特斯拉热潮带动,国内也有部分企业探索将三元材料比如NCM(镍钴锰)和NCA(镍钴铝)用于动力电池。从2014年开始,国内陆续有用于乘用车的三元动力电池产线投产。
2013年之前,国内铅酸电池回收行业出现严重问题,缺乏资质的个人和小作坊非法回收铅酸电池,直接排放废弃酸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教训十分惨重。
尽管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主要采用相对环保的锂电池,相比铅酸电池污染性弱一些,但如果回收处置不当,也极有可能重蹈当年铅酸电池覆辙,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鉴于动力电池“报废潮”即将到来,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决不能掉以轻心。
三大瓶颈亟待破解
尽管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在业界已达成共识,但其循环利用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政策法规、工艺技术还是回收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规范。
首先,政策法规支撑力和约束力不够。我国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技术标准全部为引导性或推荐性指导文件,对于经营规范的骨干企业有参考指导作用,但对于不法贸易商来说并没有任何约束作用。
其次,回收处理技术滞后。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支持和推动该领域国家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开发。而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工艺方面相对国际同行有些滞后。
再次,回收网络体系不健全。动力电池的回收网络应由汽车生产企业负责,但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往往将责任上移至电池供应商,而电池生产企业又没有全国性的回收网络,加之网点建设成本高昂,目前全国回收市场极不规范,整体处于一种“不管有牌无牌,价高者得”的无序状态。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表示,面对“报废潮”,应引导建立透明通畅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改变现有的“付费式”商业回收模式,同时还应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等研发力量,加大回收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同国际接轨。尽快建立健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1年新能源汽车电力电池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