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近年来,在低价劳动力供给下滑、工资上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机器换人”屡被提及。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确实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研发、生产环节,我国所需要的高端设备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与机器人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依旧有较大差距。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首先,机器人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从2014年至今,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的热潮已经遍及全国。一些地方政府为追逐经济增长,不考虑现实条件盲目进行项目建设,抢占机器人市场。由于政府具有超强的行政能力,可在短期内聚集各种资源,所以一旦方向错误将造成严重的高耗能、低效率,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很有可能错失了发展真正优势产业的机会。同时,还可能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扰乱市场正常竞争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集中在低端领域。机器人产业本应是高端制造业,但我国机器人产业仍然没有摆脱只能参与到高端产业的低端领域进行生产的怪圈。中国本土企业高端品牌机器人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本土市场高端机器人的外国品牌占到85%。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在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器的研发上始终受制于人。
最后,企业间简单模仿引发恶性竞争。中国的800多家机器人企业中真正具备领先技术的企业并不多,严重影响了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中国机器人行业竞争也没有摆脱内部简单模仿引发恶性竞争的问题。这样的恶性竞争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机器人产业危害极大,简单模仿低价竞争直接损害了技术研发企业的利益,阻碍了领先企业通过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正向循环,直接影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面对上述问题,以下几点应成为提升该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1、以顶层设计带动产业发展。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以培育有国际级竞争力的企业为发展目标,选择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少数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2、开发以创新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为目标的产业。首先,机器人产业必须要具备创新性。机器人分为两种,工业机器人和非工业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正在努力追赶,而在非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有着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服务机器人未来市场巨大,为中国提供了更多参与竞争的机会。其次,中国机器人产业要具备独特性和差异性,避免低端重复。
3、以本土市场培育本土企业。作为本土企业,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熟知市场需求,有着先天的优势,以本土市场强壮本土机器人企业。我国机器人企业也应做到: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本土企业发展以满足中国市场的巨大、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以中国市场来促进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培育国际级的企业,参与世界机器人产业链竞争。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表示,机器人产业作为我国参与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产业,未来发展要以多样化、专业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机器人产业各相关主体应各司其职,机器人企业以创新参与竞争,政府以政策支持,设置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战略架构。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1年中国智能机器人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