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器是将信号或数据进行编制、转换为可用以通讯、传输和存储的信号形式的设备。编码器通常把角位移或直线位移转换成电信号,前者称为码盘,后者称为码尺。编码器有两种读出方式,分别为接触式读出方式、非接触式读出方式。编码器的工作原理也有两大类,即增量式编码器、绝对式编码器两种类型,其中增量式编码器是将位移转换成周期性的电信号,再把转换后的电信号转变成计数脉冲,用脉冲的个数表示位移的大小;而绝对式编码器的每一个位置对应一个确定的数字码,它的示值只与测量的起始和终止位置有关,与测量的中间过程无关。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0年全球及中国编码器产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编码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现阶段主要应用于电梯行业、伺服控制行业、机床行业、纺织机械行业、包装机械行业、印刷机械行业、起重机械行业、军工行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行业等领域,其中高精度机械设备,例如起重机械、军工等领域对测量的精确度要求较高,通常使用绝对式编码器。在我国,大约有71%的应用场景使用的是增量式编码器,增量式编码器的价格相对便宜,大概为绝对式编码器价格的四分之一。
从编码器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来看,Heidenhain Gmbh、Posital Fraba Inc.、Sensata Technologies、Dynapar Corporation、Nemicon、Yuheng、Baumer、Rep、PF、Danaher、Koyo、Omron等企业是编码器行业的领导者,占据全球编码器市场份额较高,排名前三的企业占据编码器市场份额总量的49%左右。在我国,编码器高端市场主要由欧美国家的企业占据,尤其是在重工、新能源领域,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产品优势明显;中端编码器市场的份额主要被日韩企业占据,主要用于伺服行业、机床行业、电梯行业;国产编码器产品集中在低端市场,依赖于价格优势获取市场份额。
随着工业产业升级,工业4.0时代到来,制造工业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工业产业链重组、升级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工业发展为编码器市场需求的增长带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要求编码器产品性能更加高标准,尤其是编码器系统的精准度、自动化程度、分辨率以及重复性功能等。我国编码器产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大机器化生产阶段,不能大量引用生产所需软件和数据,进行精确化、高端自动化生产,且距离大数据和智能化生产制造道路遥远,产业升级和技术转型速度相对缓慢。
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士表示,编码器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未来工业的发展将不断促进编码器市场持续增长。我国编码器市场的主流产品多是国外品牌制造生产的,国外品牌的领先地位很难打破,国产化替代可能性相对较小,但随着我国编码器技术和工艺不断创新、积累,未来进步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