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是对生物物质比较敏感,可将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具有生产成本低、准确性高、分析速度快等优势。目前,我国生物传感器种类日益丰富,具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敏感元件不同,生物传感器大致可分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酶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等;根据信号转换器不同,生物传感器大致可分为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生物电极传感器、光生物传感器、热生物传感器等;根据作用方式不同,生物传感器大致可分为代谢型或催化型生物传感器、生物亲和型生物传感器等。
目前,我国生物传感器产业链已经基本成熟。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零部件行业,提供信号转化器、生物识别元件、压电晶体等零部件;中游主要为生物传感器的生产行业,负责不同种类生物传感器的生产、制造等环节;下游主要面向应用领域,多应用于生物研究、食品制造、发酵工业、环境检测、医学检测等领域。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3-2027年中国生物传感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升,居民就诊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医疗保健支出逐渐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至2010元,同比增长了0.2%。随着我国医疗市场不断发展,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医疗设备,可以有效检测人体健康程度,从而合理的制定治疗方案,因此,其市场渗透率逐渐提升。随着我国纳米技术、微加工技术逐渐进步,生物传感器功能日益丰富,检测准确性得到大幅提高,市场需求逐渐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生物传感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从2020年到2022年,我国生物传感器市场规模由74.3亿元增长至12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82%。
从产地分布来看,生物传感器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等。其中,中南地区市场占比最大,达到32.4%;其次为华东地区,市场占比为24.6%;排名第三的是华北地区,市场占比为18.7%。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生物传感器市场中存在大量企业,国外企业主要有拜耳、强生、西门子医疗、罗氏制药等,国内企业主要有亿通科技、阿拉丁生化、晶方科技、汉威科技等。由于国外生物传感器企业起步较早,产品质量较高,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国内生物传感器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自主研发能力逐渐提升,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逐渐缩小,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逐渐向高端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