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纳流离子学概念于2021年被首次提出,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侯旭团队在美国《科学》期刊上提出。近年来,侯旭教授团队积极推动仿生纳流离子学技术在全球发展,2024年10月,仿生纳流离子学入选了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发布的“2024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此次入选进一步体现出了仿生纳流离子学的颠覆性应用潜力。
仿生纳流离子学是受大脑中神经信号产生与存储机制的激发,以离子通道可控离子传输的功能为模板,通过纳米材料设计,构建具有类似功能的人工离子可控传输纳流器件平台。
仿生纳流离子学是在纳流控技术、纳米显微技术、微纳加工技术等多种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所诞生的一种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纳米限域空间制备、限域空间物质传输机制、纳流器件开发等。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4-2028年中国仿生纳流离子学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仿生纳流离子学可用于开发新型仿生纳流器件,仿生纳流器件具有离子通量高、离子选择性良好、渗透能量转换性能高等特点,在类脑智能(如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类脑计算、人机增强)、生物传感、神经科学、能源转换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仿生纳流器件可分为一维(1D)仿生纳流器件、二维(2D)仿生纳流器件。二维仿生纳流器件是在二维纳米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二硫化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比于一维仿生纳流器件具有更大的离子传输平移自由度、更多样的离子间相互作用形式、更多的相互作用次数,未来应用潜力更广阔。
目前全球已有多家研究团队开展仿生纳流离子学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如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离子基动态单孔纳流逻辑忆阻器,该纳流忆阻器件具有化学信号调制逻辑功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拥有仿生纳流体器件技术专利《基于光电材料修饰的光能/渗透能集成的仿生纳流体器件》,该器件可用于能源转换领域。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仿生纳流离子学是一种新兴交叉学科,研发时间极短,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产业化面临着众多挑战。但仿生纳流离子学具有巨大应用潜能,其可用于开发新型仿生纳流器件,近几年,仿生纳流器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类脑智能领域应用潜力日益凸显。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