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隧穿二极管(RTD),是纳米电子器件,双势垒结构最为常见,是由两个量子势垒中间夹一个量子势阱构成,基于共振隧穿效应进行工作,最高工作频率可达到THz。
太赫兹通信是共振隧穿二极管的重要应用领域。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产生量迅猛增长,无线通信的速率、带宽等要求不断提高,需要高频谱技术进行支持。太赫兹(THz)频段范围0.1-10THz,具有高频率带宽、高传输速率、高传输容量、穿透能力强、抗干扰等优点,成为6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太赫兹通信系统中,太赫兹波产生利用混频器,太赫兹混频器的技术路线包括电子学、光子学两大类,电子学路线典型产品包括肖特基二极管(SBD)、共振隧穿二极管(RTD)等。
共振隧穿二极管既可以应用在太赫兹通信系统的发射端,也可以应用在接收端。共振隧穿二极管还可以与其他太赫兹混频器配合使用,例如发射端采用光子学路线的单行载流子光电二极管(UTC-PD),接收端采用共振隧穿二极管。
太赫兹通信距离较短,收发组件性能提升极为重要。共振隧穿二极管凭借结构简单、频率高、负阻特性等特点,适合应用在0.4THz以上频段,成为太赫兹通信重点关注技术之一。
共振隧穿二极管的性能直接受制备材料的影响,其可以采用的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硅(Si)、氮化镓(GaN)、磷化铟基砷化镓(InP基GaAs)等,以III-V族半导体材料为主,也可采用IV族、II-IV族半导体材料,其中磷化铟基砷化镓性能优异,外延生长技术成熟,频率高,最受关注。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除6G移动通信领域外,共振隧穿二极管还可以应用在星间/星地通信、医学、检测、雷达探测、安防监控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共振隧穿二极管相关技术与应用研究机构主要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微太中心、中国电科54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