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兴业态,互联网在过去几年间高速发展,但发展速度往往快于政策制定,许多衍生行业由于缺乏
互联网国家政策的制约,行业内秩序混乱,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例,不仅违规跑路事件频发,各种互金公司更是渐欲“迷人眼”。为此,国务院牵头多部委联合召开会议,针对互联网金融制定了分领域、分地区条块结合的专项整治方案,按照业务形态,打造不同监管机构联合地方政府及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多合”整治体系。
据了解,此次整治的领域覆盖了互联网金融的多种业态,重点包含第三方支付、线下投资理财、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及此前引起市场震荡的首付贷、尾款贷等引导配资资金的房地产金融产品。除具体的分业形态外,以宣传造声势的互联网广告也成为此次整治的重点之一。专项整治工作将为期一年,计划于2017年3月底完成。具体的时间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现在起到7月底,各省级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清理整顿方案,同时各部门、各地区分别对各自牵头区域开展清查;第二个阶段从8月到11月底,将实施清理整顿,同时工作小组和各地区分别组织自查;第三阶段从12月底到2017年3月份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由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完成总体报告,并形成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治期内,全国各省市将暂停登记注册在名称、经营范围中含有金融相关字样的企业。一位权威监管人士表示,工商系统管的是入口,这是严把市场准入关,从源头进行处理和防范。暂停注册类金融的机构,是为建立前端准入机制。如果在整治期间这些存量企业没有通过监管部门的认定,就会被取缔,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具体而言,注册名称或经营范围出现跟“金融”有关字样的机构,包括交易所、金融、资产管理、理财、基金、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网贷、网络借贷、P2P、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支付等,均将暂停注册。
这意味着,存量已注册的企业将被一一甄别,若有违法违规行为就被查处;以后对于金融类企业的准入门槛,回到了类似“先证后照”的管理方式,即先由相应金融管理部门审核,再到工商局注册。
截至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互联网金融活跃的城市,已采取了前述行动。比如北京暂停登记“项目投资”“股权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投资顾问”“资本管理”“资产管理”“融资租赁”“非融资性担保”等投资性经营项目。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包含跟金融有关表述的企业,也暂停核准登记。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暂停“金融”相关字样企业注册,只是建立市场准入标准的政策之一,未来随着整治的深入,预计还会有很多相关市场准入政策的出现,互联网金融的进入门槛也将提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满足相关要求才能经营互联网金融业务,有利于改善市场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政策监管的“三无”环境,使市场呈良性发展。但短期内,对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将是“黑暗期”。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5-2019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