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修复材料是指通过手术植入人体以修复骨骼缺损的器件和材料。根据材质不同,骨修复材料可分为自体骨、天然骨修复材料与人工合成骨修复材料三大类。其中天然骨修复材料包括同种异体骨、异种骨、脱钙骨基质等;人工合成骨修复材料包括组织工程材料、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骨骼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起到协助身体运动、储存钙磷元素、保护关键器官等作用。而骨缺损是指骨骼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主要病因包括创伤、手术、各种先天性疾病等,主要治疗手段为骨移植手术。近年来,在国内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交通事故不断增多背景下,骨损伤患者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带动骨修复材料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2026年中国骨修复材料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骨修复材料市场规模为66.8亿元,同比增长19.4%。未来在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健康意识不断加强背景下,骨修复材料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4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超过百亿元,达到116.4亿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由于骨修复材料属于植入类医疗器械,直接与人体进行接触,且植入后将长期留存于患者体内,与患者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该行业具备较高的政策、品牌、资金、技术壁垒,目前国内外布局骨修复材料市场企业数量还比较少。其中国际骨修复材料企业主要有强生、美敦力、史塞克等;国内企业主要有奥精医疗、正海生物、康拓医疗、威高骨科、三友医疗、大博医疗等。
目前国内骨修复材料市场仍由强生、美敦力等技术水平较高、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外领先企业占据主要份额,国产化程度较低。但近年来,在本土企业不断开拓新材料与创新新产品背景下,国内骨修复材料市场国产化水平正不断提升,未来行业提升空间巨大。
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布局骨修复材料研发赛道的企业及项目主要有正处于临床阶段的奥精医疗矿化胶原/聚酯人工骨修复材料和胶原蛋白海绵项目;已获批上市的正海生物海昱活性生物骨项目以及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研发项目等。未来随着本土骨修复材料企业研发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研发项目不断增加,国产骨修复材料品类将不断增加、国产替代步伐将不断加快,行业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