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是一种将精准靶向分子(单抗或多肽/小分子)、强力杀伤因子(核素)用连接臂和螯合剂偶联在一起而设计开发的药物形态,其结合了精准靶向、强力杀伤两方优势。
RDC的载荷是放射性核素,通过更换药物载荷,RDC可构成诊断产品或治疗产品,实现诊疗一体化。177Lu(产生β粒子射线)是目前RDC常用核素,225Ac(产生α粒子射线)是近两年新兴同位素,相比于β射线,α射线具有粒子质量更大、杀伤能力更强等特点。
RDC作用机制特殊,与常规靶向肿瘤治疗药物相比,RDC具有不易耐药、靶向性佳、可诊疗一体化等优势。21世纪以来,随着抗体药物、ADC药物发展,RDC在癌症治疗领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技术门槛高,截止至目前,全球仅有11款RDC药物上市,且以诊断产品为主。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30年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在全球数百项RDC在研管线中,处于临床I期的管线占比较进入临床后期、处于申请上市阶段的管线高,由此说明,全球RDC新药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在国际市场上,RDC市场布局企业包括诺华、拜耳、波士顿科学、GE、礼来等,其中诺华拥有的获批上市RDC产品数量最多。
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Lutathera)、镥[177Lu]特昔维匹肽(Pluvicto)是诺华旗下产品,也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两项RDC药物。自上市以来,Lutathera、Pluvicto市场表现强劲,2023、2024年,Lutathera销售额分为6.05亿美元、7.24亿美元,Pluvicto销售额分为9.80亿美元、13.92亿美元。
从国内来看,我国尚无批准上市的RDC药物,但该领域已吸引东诚药业、远大医药、恒瑞医药、诺宇医药、智核生物等企业积极布局,在研RDC管线达数十项。RDC药物开发难度极大,目前在上游建设、管线数量、临床阶段等方面,本土RDC市场较海外市场都存在较大差距。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RDC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多数产品的研发处于初期阶段,但近年来,我国正不断提升产品技术优势、加快核药产业链建设,为RDC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此外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癌症患者规模,临床治疗需求迫切,RDC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几年,随着国产RDC药物获批上市,我国RDC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