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总额已经超越美国,对于华语电影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产业变革期给予不少具有前沿意识的电影人更多的参与机会,是走商业化还是文艺人文路线,电影人可以自己选择。但似乎这两种路并不关乎对错,只关乎观影人口味。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东西都不会太小众,这也就意味着任何题材都会有人买账。
左手商业
以黄斌、张一白、郭敬明为代表的电影产品经理在电影圈内掀起波澜,一些在市场上斩获票房的作品也让外界重新认识电影产业。电影产品经理要整合整个项目的生产要素,从而以最优化的方式将作品展示给公众,让投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黄斌的《何以笙箫默》、张一白的《匆匆那年》以及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都以各种票房佳绩来刷新外界对他们的认识。
在电影产品经理概念没有兴起之前,大多数电影是被割裂的,即生产制作与后期营销发行被一分为二。尽管两个部分都由专业人士组成,但双方的信息却是相互独立的,经常出现生产制作的责备后期营销的不懂艺术,负责后期营销的团队则讥讽生产制作的人都是一群不懂市场的古董。
既然要推向市场,那么电影也是一个商品,所以要符合市场的要求。电影产品经理有点像一个超级监工,要把项目从头跟到尾,哪个环节都要涉足。做电影产品经理并不轻松,迫使他这个传统影视行业的导演开始研究市场和粉丝需求,再通过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将这些需求反映出来。
以《匆匆那年》为例,表演均衡,彭于晏、倪妮、郑恺、张子萱、陈赫的表演都被包裹在了人物里,没有呈现出演员大于人物的体验,也没有出现特别让观众尖叫的出彩表演。经过前期的定档会等活动的预热发酵,最终由王菲演唱的主题歌将前期营销推向高潮。去年11月3日的主题曲发布会,王菲现身,章子怡、陈奕迅、舒淇等70位明星转发主题曲发布的微博,该微博转发量18万,评论2万,热门微博榜1小时第一名,24小时第一名,热门话题榜1小时第一名,24小时第一名。
右手文艺
早期的电影行业是“大师制”,在艺术领域有绝对的权威,其他人包括制片人、投资人都不能质疑。大师级导演侯孝贤痛批电影圈的“产品经理导演”,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
但是去年吴宇森的《太平轮》、姜文的《一步之遥》遭遇票房滑铁卢。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认为产品经理模式就是在一个大家公认的协议框架下,每个人按流程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产品经理则负责搭建公认的协议框架,协调全部流程的各个资源。这虽然让电影看似更有效率,更有商业卖点,但是电影追求的不仅仅是观影,还有一种情怀。这个例子就是尽管《小时代4》取得了超过4亿元的票房,但已经被起初排片仅为8%的《大圣归来》完美“逆袭”,郭敬明的奢华剧情、闺蜜撕逼、针对小镇青年的三板斧式套路并没有延续前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