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已经不再安于幕后“英雄”的角色了。2015年可谓互联网全线进军电影产业的元年,随着腾讯影业、企鹅影业的成立,加上已经成立的阿里影业、爱奇艺影业,BAT均已走进“电影大门”。除此之外,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也早已布局电影产业,自此,中国真正完成了“互联网+电影”的升级。
IP为主导的全新法则
长久以来,传统的电影制作流程是:导演找到好剧本后,寻找投资、制片方,然后组织团队、演员拍摄,最后直接与观众见面,中间几乎没有与观众互动。影片效果与观众期待值,经常发生出入。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像是一场赌博,很难预见。然而,互联网电影公司入主后,其强大的“IP池”这样的优势资源,对当下面临“剧本荒”的电影公司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腾讯影业CEO程武表示,如果腾讯的一个“产品经理”拍一部电影,那么他的操作模式是这样的:首先他会从腾讯的“IP池”里选择一个合适的IP,因为明星、精品IP往往自带粉丝,而且粉丝的黏合度高、聚合力强。这就是“用大数据拍电影”。
以IP资源为主导的全新创作模式,正在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产业的制作流程。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采集剧本以同期多线创作的方式,不同的项目组同时开发各自的“产品”,每个项目都有机会拍出票房成功的作品,最终上档的电影中也会不止一部出自他们的影业公司。另外,阿里影业还与好莱坞超级大片合作,旨在提升中国影响力。
不再依靠“票房神话”
对于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而言,电影是一件艺术品。然而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商业化变迁后,对于互联网电影军团来说,电影更是一门生意。
乐视影业投资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票房”这一个目标,而是通过自己的播放平台、周边产品销售、甚至引发出的“乐迷购物狂欢节”去营造多渠道的利益回收体系。陆川的《鬼吹灯-九层妖塔》可谓是创造了中国怪兽界的神话,可人们印象深刻的确是乐视影业投资这部电影之后,所衍生出的大量周边商品,一款款怪兽夜光T恤、可以变成工具组的皮带、一粉一灰的神兽蜡烛……
如今,乐视影业核心的虚拟产品线主要是影票业务,还有就是围绕《九层妖塔》衍生的生态端,全部围绕《九层妖塔》IP,在乐视生态里面研发的产品。除了票务和内容衍生品外,还有观影神器,包含了所有支持3D播放的70吋,60吋,还是50吋超级TV。
未来的电影怎么拍?
互联网电影公司的融合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打破了权威时代,不再是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就能保证成功,连续两年来,像《十万个冷笑话》、《滚蛋吧!肿瘤君》、《煎饼侠》 这类互联网基因的小成本电影,似乎更能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赢。
去年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保利博纳总裁于冬曾预言:“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这句话至今余音绕梁。而今年,BAT就已经完成了在电影产业上的布局,并涉及,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条。当问及于冬的预言是否已经实现时,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的回答是:“其实互联网在为电影产业打工。”比如IP库、大数据、互联网营销、周边产品电子商务、在线售票、粉丝社交等等,都是在为电影这门“生意”进行服务。
从进入电影产业开始,互联网电影公司的视角、模式、规范就和传统电影公司截然不同,他们正梳理出一套新玩法,重建电影生态体系。阿里、腾讯、百度、乐视……想做电影的互联网公司,也并不是因为颠覆这个行业而来,而互联网公司都是平台属性,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把市场做得更大,然后在从里面去找盈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