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该影片由姜文执导,姜文、葛优、周韵、舒淇等主演,影片剧情改编自历史上真实的民国奇案“阎瑞生案”。
影片讲述的是1920年的上海,花国大选如火如荼,最终归属扑朔迷离。操纵大选的几个海外回来的上海小开想借此大捞一把,还请动了上海滩的头面人物出席大选决赛,选举结束时后,一场意外,使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故事。
而这部于2014年12月18日作为贺岁档影片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却引来一场争议狂潮。《一步之遥》差评不断,但也有人对其持有积极的评价。
那么该如何去评价这部影片呢?
《一步之遥》这部电影的形式主义风格十分激烈,同时带有极强的“媒介自反”属性,以抒发姜文自己心中的焦虑,片中典型的操纵杂糅的叙事元素与野性的风格化视觉元素都流露出刻意的痕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编剧中有廖一梅的参与,给人一种拍着拍着就变成孟京辉先锋话剧的感觉。这种拍法的特点就是导演对客观现实的忠诚度降低,故事的靠谱性已经不在导演的考虑范围之内。
那么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第一段:歌舞剧
第二段:爱情戏
第三段:反抗戏
首段这半个小时基本是姜文个人审美趣味脱缰的展现,开场展现的就是黑白画面和鲜明的意大利影像风格,随后是文章出来对着姜文一顿叨逼叨逼,姜文突然转身,穿着西装,玫瑰,昏暗的灯光,配上怀里抱着一只兔子,这就是在向《教父》开场马龙白兰度的表演致敬,随后近半小时的歌舞剧像极了姜文和的双口相声,画面有点模仿《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华丽风格,批判性的镜头就是语言,镜头就是快感,大白腿,台词,快节奏,除了姜文对当下媒体节目极致夸张的讽刺,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需要你去追寻。这也是为什么廖一梅说影片剧本还没弄好,这出歌舞剧就已经提前拍的原因,姜导的心态大概是:“你们拿三十分钟给我,我就他妈想爽一把。”
之后是爱情戏,整部片的凌乱感就是因为一个马走日和两个女人不清不楚,纠缠不清的爱恋关系,其实故事很简单,马走日捧红了花国公主,公主爱马,马不领情,公主死,马成疑犯,逃跑,武六爱马,和马一起,两人共同患难,光辉灿烂。站在周韵的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会夸姜文浪漫了。这个部分情节中穿插充斥着社会当下的官商勾结,性交易,贪婪和虚荣,以及道德问题的探讨,比如洪晃饰演的大老婆对女儿媚俗的“训斥”,以及人物性格的两面三刀,这是现在某部分群体的缩影。这些乱七八糟的乱象杂糅在一起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在追求表面快感过程中对于真相的判断往往会失去理智,例如马走日对满清姓氏和太后红人身份的夸耀,如果不认真听,没有人会怀疑他只是在吹牛且是一个浮夸之人,事实上,只有最后他面对枪子儿时候的那些话接近真实。他和武六说,我可以走向死,但你不能为我再死,因为我不值得你这么爱。这个时候马走日是个有底线的人。还有的比如对“媒体借刀杀人”的讽刺,刻画“官商站队对无辜者的迫害”,这些事件的表面看起来是无比的冠冕堂皇,哪想内里却如此肮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然也可以完全不解读,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也无从谈起。姜文酷爱北洋时期的虚幻迷离,所以把各种元素一股脑儿往里塞,这种叙事结构的混乱是一种另类的电影语言,一次个人主义的大胆实验。
这不是一部观众容易接受的电影,因为无法接受,所以多数人情感上自然地认为它是烂片。而事实上,姜文还是那个姜文,《一步之遥》算是回归姜文的一部作品。从影片本身来看,并没有评价的那么糟糕,除了叙事结构略微诡异和饱受诟病的3D效果之外,全片无论是从色彩,台词还是演员,完成度都很高,这是一部被少数差评摧毁了的电影,当电影的艺术形式超出普通观众的审美范畴,姜文用他的情怀和理念冲击观众的票价和时间,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
在中国大陆,敢这么拍电影的,也就是只有姜文,就如你于艺术,艺术于观众,观众于心中的姜文,隔了很远看不懂,近一步,或许能懂,再近一步,恍然大悟,这么多年姜对电影的追求始终无法尽兴,人到中年,是进一步坚持,还是退一步妥协,是执着地解剖真相,还是妥协的顺应大众,对姜文自己来说,都不过一步之遥。
能欣赏得了艺术的,请对姜导演致以深深的感谢,不懂艺术的,也随你们去批判这部电影有多烂。一部影片,还要能取得一部分真正懂它的人的认同,那么,这部作品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