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国企结构改革年,也是清退产能之年,从“三个一批”到出清“僵尸企业”,再到将“去产能”作为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近期一系列举措打响了去产能、保供给的攻坚战。据悉,未来在处理“僵尸企业”以及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将出台专项文件。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更是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日前表示,要坚定处置“僵尸企业”,使产能和总需求大体均衡,止住产品价格下跌态势,让优质企业增强信心。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12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对于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目前发改委和工信部正在研究和制定方案。具体操作路径将以推进产业重组为主要方式,多重组、少破产。工信部日前提出,将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80%,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在这些行业中的国企“去产能”任务很重,很多“僵尸企业”将退出市场。
去产能、清退“僵尸企业”可以总结为五大路径:一是从解决“僵尸企业”入手,关停并转,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方式加快清理退出;二是剥离出来,重组合并,重新配置资源;三是用“腾笼换鸟”的思路去换产品、换技术,换新的运营方式,提供有效供给;四是扩大出口,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五是加快产能输出,在供给端消化产能。而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有效缓解去产能的阵痛,同时重塑企业活力。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表示,目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而去产能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意味着这些国企将退出市场,这也符合国家对产业经济发展的
总体规划。所以,2016年对于一些国企来说将是过关之年,攻坚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