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综研 > 规划 > 产业分析 >

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 或导致电影工业水平下降

2016-04-01 19:50      责任编辑:霍媛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  或导致电影工业水平下降

  互联网三巨头早就开始以各种形式涉足影视行业。阿里巴巴在2014年6月以正式收购的形式成立了阿里影业,此后阿里影业以投资的形式出品了《亲爱的》、《心花路放》等多部电影。2014年,百度爱奇艺宣布正式成立爱奇艺影业公司,同年,优酷土豆也成立电影公司合一影业。BAT中最晚成立影业公司的是腾讯。2015年9月,腾讯成立了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两家影业公司。
 
  目前,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行业又迎来新的高潮。今年2月,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回归后宣布成立小米影业。而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也联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合资成立哔哩哔哩影业有限公司,致力于针对90、00后下一代用户的影视投资和IP开发。今年1月,聚美优品也宣布成立影业公司聚美影视,第一部作品《温暖的弦》已开机。
 
  这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扎堆进入影视行业,似乎是要颠覆整个影视行业,但却又似乎只是个“小兴趣”,只是热衷于资本的输出,并不觊觎影视行业的核心领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是为了摆脱对内容版权的依赖。视频网站这些年来,买剧买影视版权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受困于高昂的内容版权之苦,于是又走自制剧的路子,到目前再投资或最后成立影视公司,目的在于摆脱对内容版权的依赖,从而降低内容版权成本。
 
  二是扩张自己的产业链,寻找新的增长空间。而中国电影产业正在高速增长,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69亿元,呈现指数级增长,2016年这种势头还在持续。互联网公司有大量资金和资源,又或有播放平台,这种态势下,互联网公司肯定是要寻找新的利润点,扩张自己的版图。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涉足电影产业,其实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电影产业,而更多的从自身的产业布局入手,寻求流量入口,寻求内容供应商,摆脱内容依赖,达成自身了业务的融合。所以,互联网公司涉足电影,并不是要做内容生产商,而是将内容利用互联网渠道,使之传播最大化与规模最大化。
 
  国内互联网巨头涉足电影可以玩转众筹融资,玩转自身文化娱乐多项业务的融合,玩转在线售票与粉丝经济、补贴战导入用户与流量、衍生品的开发销售,但在内容创作、电影特效制作等工业环节却谈不上核心优势,这些环节是内容创意、电影视觉呈现的核心材料,也是电影工业的根基,这一环互联网做不了。
 
  互联网巨头切入电影市场,一个变化就是带来了很多粉丝电影,迎合网红经济时代,打造IP电影和网剧,通过自身强大的内容视频渠道进行二次开发与价值挖掘。但这同时也把中国电影拉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造成整个电影的工业水平下降或者是停滞。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行业分析师表示,互联网企业成立影视公司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如何将利润最大化,但却没有考虑如何拿下电影工业的核心链条的话语权。中国巨头资本输出但背后却看不到电影文化的输出,电影票房的强大只是用户对于精神娱乐需求的提升以及渠道与资本的强大,而在电影工业体系上却留不住关键技术人才,这终究不是一种健康的产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孕育出产业危机,这种危机包括互联网带来的网红经济与粉丝经济泡沫,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整个电影产业短视化而向着相反的低工业化模式演进,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引以为戒与反思的。

  新思界为您提供《2015-2018年中国互联网+影视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策略深度分析与研究报告》
 
关键字: